以“区域国别”之镜,观“全球治理”之道

2025-10-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传统的全球治理体系面临严峻挑战,改革与创新的呼声日益高涨。2025年9月1日,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之后,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倡议提出了五个基本原则,即“五个坚持”核心理念,旨在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
  这一倡议的落实,既需政治共识与外交实践,更倚重坚实的学术支撑与可行的实践路径。恰逢其时,作为一门聚焦特定国家和地区,融汇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球治理倡议为区域国别学提供了价值引领与时代命题,而区域国别学则以其深厚的知识积淀与精准的实践分析,为倡议的细化、实化与优化提供着不可或缺的学理支撑与人才保障。当前,全球治理倡议的落地,亟须区域国别学在知识、政策、人才与话语四大方面提供坚实支撑。
  一、筑牢全球治理的知识根基
  全球治理的有效性,首先建立在对其对象精准、深入、全面的认知之上。世界是众多历史脉络各异、文化传统独特、发展阶段不同、利益诉求多样的国家和地区构成的复杂共同体,若缺乏对治理对象的细微体察与深刻理解,任何宏大的治理方案都难免陷入“水土不服”的困境。
  区域国别学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长期、稳定、专业的学术深耕,构建关于世界不同区域的精准知识体系。它要求研究者超越表象,深入对象的肌理,洞察其社会心理、历史脉络与思维方式,致力揭示表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与发展趋势。例如,推动中东和平治理,须理解其教派分歧与民族矛盾的千年积淀;破解非洲发展难题,须把握非洲各国部落传统、殖民遗产与现代化诉求之间的复杂张力。
  全球治理倡议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其前提是“共知”。区域国别学所提供的,正是这种基于严谨学术研究的“共同知识”。它帮助我们摒弃僵化的刻板印象,以更加客观、公正、全面的视角理解他者,从而为全球治理的规则制定、议程设置和方案设计奠定坚实可靠的知识根基,确保倡议的推进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因地制宜”。
  二、优化全球治理的政策供给
  全球治理不仅是理论课题,更是实践艺术。倡议从理念到实践,需要具体可行的政策工具与行动策略。在此过程中,区域国别学发挥着从“认知”到“施策”的关键桥梁作用。
  高水平的区域国别研究具备鲜明政策导向与现实关怀。它通过对特定区域和国家的动态追踪与深度剖析,能够对其政治走向、经济风险、社会变迁和安全态势进行前瞻性的预警与研判。研究者可推演不同政策方案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评估效益与风险,为决策者提供基于实证的多版本政策选项。例如,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区域国别学研究者可以就某个东道国的营商环境、法律体系、劳工政策、环保标准等进行专项评估,提出规避风险、优化项目的具体建议;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议题的谈判时,对不同国家集团的立场、关切与底线进行精准把脉,从而提出更有效率的谈判策略。 
  这意味着,区域国别学的研究成果能迅速转化为政策简报、风险评估、国情咨询等“战略产品”,助力中国在全球治理中避免“一刀切”,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准治理,切实提升全球治理倡议的可操作性、实效性与可持续性。
  三、保障全球治理的人才支撑
  全球治理是一项跨越国界、文化和专业领域的宏大事业,对参与者的素质提出极高要求:既需家国情怀,也要全球视野;既要精通国际规则,也要深谙地区国情;既要善于理论思考,也要长于实践沟通。
  区域国别学是培育此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一流的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强调语言能力、专业知识、田野调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锻造。它要求实践者不仅要熟练掌握对象国的语言,更要能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密码;不仅学习区域知识,更要通过长期海外研修、实地考察和文化交流,沉浸式体验当地社会,造就一批批能够“走进去”“坐下来”“谈得深”的“国别通”“区域通”。   
  这些由区域国别学所培育的复合型人才,可活跃于外交机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等多重平台,成为中国理念的传播者、各方需求的对接者、合作项目的推动者。他们像是全球治理网络中的“毛细血管”,通过精准沟通与务实合作,有力助推倡议落地与命运共同体构建。
  四、提升全球治理的话语效能
  全球治理倡议的落地,需要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当前,中国在国际话语格局中仍时常被误解、曲解甚至污名化。“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等论调在一些地区仍有市场。破解这些叙事陷阱,仅靠泛泛的正面宣传远远不够,必须依靠基于深厚学理和事实依据的、精准有效的国际传播。
  区域国别学者可扮演“转译者”与“阐释者”的角色。他们熟悉对象地区的语言与文化,善于以对方易于理解、接受的方式阐释全球治理倡议的深刻内涵与共享价值。通过撰写国别报告、在当地媒体发声、参与学术对话与公共讨论,能够用扎实的数据、案例与诚恳的态度,说明倡议并非地缘政治工具,而是造福各国的公共产品。
  这种由学者驱动的、基于深度研究的“精准传播”,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它本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文明对话与互鉴,能够有效地增信释疑,润物无声地改善中国推进全球治理的国际舆论生态,为倡议的落地扫清认知障碍,凝聚更广泛的国际共识。
  展望未来,为强化全球治理倡议的实践效能,应进一步发挥区域国别学的支撑作用:优化学科布局,完善人才培养,加强理论创新,构建更加系统、全面的区域国别知识体系;同时推动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深度融合,实现知识生产与治理应用的良性互动。
  一言以蔽之,全球治理倡议与区域国别学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前者明确“为何做”“做什么”,提供宏观的愿景与框架。后者解答“对谁做”“怎么做”,提供微观的“路径与地图”。厚实强大的国别区域研究能力,是全球治理倡议能否从“中国倡议”转变为“国际实践”的核心竞争力。二者的结合,开辟了一条更加精准、务实的全球治理路径。沿着这一路径,中国必将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唐青叶,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张正坤,上海大学文学院世界史博士研究生)
【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