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势:体现“全球南方”天然成员地位之国际传播的内在逻辑

2025-01-21 来源:《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陆小华,天津大学新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讲席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新闻学理论、方法、实践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网信办“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天津大学)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曾任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总编辑、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新华社音视频部主任、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等职。多次获中国新闻奖,曾获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两次获媒体技术领域唯一奖项中国新闻科技“王选奖”一等奖;曾获第五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新闻教育良友奖”。所撰写“智能传播变革”丛书获批为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摘要:“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不仅要求推进中国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国际传播效果格局重构,题中必有之义还包括推动全球传播格局重构,改变“全球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传播中相对弱势的局面。中国是“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的重大宣示和一系列合作行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启示,不仅体现了居于其间的身份彰显、通于其一的地位认同、交得其道的合作根基,体现了驭得其势的挺膺担当、适得其心的合作推动、正得其道的胸怀愿景,还体现了塑造态势、推动世界格局朝着更有利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方向发展的努力。因而,谋势,就是体现“全球南方”天然成员地位之国际传播的内在逻辑。以谋势思维推进体现“全球南方”的关切、立场与声音的国际传播,一是要以“识”取势,在国际传播中更清晰体现“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地位和立场;二是要以“行”促势,在国际传播中更多样反映“全球南方”国家立场、利益、关切、诉求;三是要以“为”塑势,进一步塑造有利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作为国际秩序变革关键力量进一步发挥作用、壮大影响的态势。

  关键词:国际传播;“全球南方”;谋势;内在逻辑;战略传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重要改革任务“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至少包括三重内涵和要求。即不仅要推进中国国际传播力量构成、使用方式和整体形态等所形成的工作格局重构,更要推进中国国际传播在国际传播声量对比、影响力竞争和舆论博弈中的竞争水平、博弈结果、传播成效所形成的国际传播效果格局重构,还要推动全球传播格局重构,改变“全球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传播中相对弱势的局面[1]。

  “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是世界大变局的鲜明标志。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全球南方”占世界经济比重已提升到40%以上,正在深刻改写世界经济版图,成为国际秩序变革的关键力量。从“沉默的大多数”到声势卓然壮大,“全球南方”为推动人类进步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3年8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南非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让中南友好合作的巨轮扬帆远航》中指出:“中南作为‘全球南方’天然成员,更要团结一致,共同呼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2]“全球南方”国家共同迈向现代化是世界历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史无前例的壮举。同时,世界和平和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2024年10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金砖+”领导人对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作为‘全球南方’的第一方阵,我们要展现集体智慧和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挺膺担当。”[3]

  中国作为“全球南方”天然成员和第一方阵的挺膺担当,不仅包括推动形成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还包括努力改变“全球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传播中相对弱势的局面,从而推进全球传播格局重构。因此,中国国际传播就要体现作为“全球南方”天然成员和第一方阵的地位和立场。由此,就引出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大命题:即体现“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地位之国际传播的内在逻辑。

  厘清其内在逻辑,既有助于把握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可以更有作为的新阶段中国国际传播的调整指向与优化方法,也有助于把握体现“全球南方”天然成员地位之国际传播与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的内在联系;既有助于进一步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更有助于连同“全球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一起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改变“全球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传播中相对弱势的局面;既有助于增强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增强中国作为“全球南方”第一方阵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也有助于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体现“全球南方”天然成员之地位: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蕴含的重要命题

  2023年12月27日至28日举行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指出:“展望未来,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征程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进入一个可以更有作为的新阶段。”[4]这是对正在到来的历史新阶段作出的重要判断和战略抉择。这个可以更有作为的新阶段,必然对包括国际传播在内的相关领域提出新要求和新需求,必然需要相匹配的国际传播力量布局、工作格局与效能成果为之服务,必然需要以观念演变更新、体制机制创新、能力生成成长、力量发展聚合等的成果,在中国国际传播力量进一步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形成与新的使命任务要求相匹配的力量布局、运作体系,必然需要进一步优化中国国际传播的工作格局。而工作格局重构的目的,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的核心命题,就是要更进一步、更有成效地改变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的局面,更积极主动、更深刻有力地改变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特别是要通过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并持续有效运作这个国际传播体系使其更有成效,改变现实存在的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就是要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更好地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同时,中国国际传播还要与“全球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一起,推进全球传播格局重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国家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通过积极努力共同推动全球传播格局重构,改变“全球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传播中相对弱势的局面,就是在可以大有作为的新历史阶段应有的历史性作为。

  这首先是因为积极推动全球新闻传播格局重构,是发达国家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夙愿,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并为之作出努力和贡献。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一直在倡议、支持并努力改变世界新闻传播非均匀、不平衡、不合理的流向。二战后,100多个遭受殖民统治的国家先后获得独立,但它们在世界新闻体系中一直处于被输出、被影响的弱势地位。全球主要媒体传播的多数新闻集中于只占世界人口七分之一的发达国家,即使有发展中国家的新闻,也几乎总是介绍他们的缺陷或灾难,而不是他们的努力和成功。20世纪60年代后,不结盟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多个国际场合提出要改变世界新闻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非均匀、不平衡、不合理的流向,要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形成合理的世界新闻流向①。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数字科技推动下,传播模式、传播手段等发生巨大变化,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推动全球传播格局重构提供了有利科技条件;“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为推动人类进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推动全球传播格局重构提供了有利政治条件。这都为中国通过积极努力共同推动全球传播格局重构提供了基础。

  其次,中国国际传播得当、有效地体现中国作为“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的地位与使命,有力、深刻体现“全球南方”国家的关切、诉求和声音,不仅体现了中国的责任和担当,而且体现了中国的文明观。国际传播不仅是国家间的对话,更是文明层面的交流。传统上把国际传播定义为国家或其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基于政治经济利益和文化影响,借助各种大众传媒、互联网和人员活动等媒介所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但实际上,世界各国在国际传播中如何看待、处理自身与他人的发展与安全问题,体现着其所秉持的文明观和对人类未来的认知、态度、愿景与行动。中国国际传播在新时代新阶段所肩负的使命,不仅要“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还要努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5]。

  第三,推动全球传播格局重构是完善全球治理,促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国际力量对比新变化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不仅体现了中国的文明观,顺应国际社会增进文明对话交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共同需求,而且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一起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不管全球治理体系如何变革,中国都要积极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而推动全球传播格局重构,既可以更好集聚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力量,也可支撑、放大促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的努力和成效。

  二、中国是“全球南方”天然成员之宣示:战略意义及其对国际传播的要求

  传播之道,基于谋“势”。谋势的前提是识势、借势,有很强的识势能力,才可能谈到有谋有略,才可能谈到取势。中国是“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等一系列重大宣示,深刻体现了对全球发展大势的感知、把握,深刻体现了对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之大势的运用甚至塑造的努力。

  在共同推动全球传播格局重构的历史进程中,要深刻理解中国国际传播为什么要体现中国作为“全球南方”天然成员和第一方阵的地位和立场,准确把握中国国际传播如何更得当、有效地体现中国作为“全球南方”天然成员和第一方阵的地位和立场,这就要从总体上认识、领悟中国是“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这一重大宣示的战略意义与深刻内涵,把握这个重大宣示与在国际传播中体现中国作为“全球南方”天然成员和第一方阵地位和立场之间的逻辑联系。逻辑不仅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逻辑本身即指思维规律,是思维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则和规律,确保思维的连贯性、一致性和合理性。在教育心理学中,逻辑意义是指材料可以与旧知识结构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借用逻辑意义视角观察中国是“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之宣示,其至少体现六重意义与启示。

  1. 居于其间:以重大宣示强化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的天然联系

  中国是“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的重大宣示,在重要的历史关口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的天然联系。“中国始终同发展中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6]“全球南方”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已经成为国际秩序变革的关键力量。中国当然要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居于其间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立于其外;当然要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维护“全球南方”的关切与利益;当然要在国际传播中体现“全球南方”的立场和声音,在新的历史变局下不断强化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天然联系。苏轼的诗句“九州居其间”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历史方位认知和选择意识。成语“纵横捭阖”所凝练的不仅是中国古人在政治、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的智慧,还包括对“捭阖者,天地之道”的认识和“变动阴阳”“为化万物”的努力。中国人不仅推崇“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的气度与智慧,也坚信“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就是坚持胸怀天下,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坚持互利共赢,坚持求同存异,坚持公平正义,坚持合作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客观而言,连续宣示中国作为“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如何挺膺担当并不断推出与“全球南方”合作措施本身,就体现了对“势”的感知、把握、运用、塑造。居于其间,方可合纵连横、纵横捭阖、顺势而为。在国际传播中得当而有效地体现“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地位和立场,得当而有效地反映“全球南方”群体利益和“全球南方”国家的关切,同样是顺应发展大势、塑造更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态势和国际格局。

  2. 通于其一:以重大宣示深化与“全球南方”团结合作

  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但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加强团结合作、增进沟通理解是各国共迎挑战、共创未来的有效途径。正是因为“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为推动人类进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以是“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的重大宣示和一系列行动,深化与“全球南方”的团结合作。2024年6月28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在重要讲话中宣布了一系列重大合作计划,包括为更好支持“全球南方”合作,中方将设立“全球南方”研究中心,未来5年向“全球南方”国家提供1 000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卓越奖学金”名额、提供10万个研修培训名额,并启动“全球南方”青年领军者计划,以及为支持“全球南方”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支持行动和安排。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全球南方”为支持对象的国际合作行动。而且,2024年9月1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第68届大会以协商一致方式通过“77国集团和中国”共同提交的“加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技术合作活动”决议,其中首次写入“全球南方”概念。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2024年9月29日天津大学率先成立中国第一个全球南方研究院,是“吾为子先行”③,恰得其要,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明代徐光启就认识到: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我们认识、理解今天的世界,不仅要关注、研究、理解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一个个个体,也必须整体观察、深刻理解“全球南方”其于多种因素所形成的这一群体。“君子通于道之谓通”,在国际传播中,同样既要关注“全球南方”具体国家的关切与需求,也必须得当而有效地体现“全球南方”群体的立场和共识,体现中国作为“全球南方”天然成员与第一方阵的声音。

  3. 交得其道:以重大宣示顺应“全球南方”战略觉醒

  “全球南方”这一概念的出现与使用,与区域政治、全球政治中的“北方”与“南方”问题的提出及其内涵固然有一定联系,但21世纪后“全球南方”这一概念在国际政治、经济、学术界使用越来越多的同时,越来越凸显“全球”这一重要前置词、定义词的意义,体现出希望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影响的趋势④。从发展水平来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因此,国际社会习惯把发达国家称为“北方国家”,将发展中国家称为“南方国家”。“全球南方”不只是承袭了“南方国家”概念的范畴,“全球南方”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集合体。“全球南方”概念逐渐流行,体现发展中国家更愿意国际社会从整体视角看待“南方国家”的发展与合作,看待“全球南方”在全球所具有的重要集体性影响,而不是停留于“南南合作”。“独立自主是‘全球南方’的政治底色,发展振兴是‘全球南方’的历史使命,公道正义是‘全球南方’的共同主张。”[7]客观地看,“全球南方”从发达国家政治家、学者对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的“他称”到“南方国家”群体的“自称”,从使用“全球南方”这一词中隐含着的“他方分置”之意到发展中国家使用“全球南方”概念所表现出的“自成一体”,意味着一种战略觉醒,意味着这支力量发挥全球影响的方式,将从以往所体现的“自在”走向更大程度上的“自为”,从“自然”走向更趋向于追求“自立”。在这个意义上,“全球南方”就不仅是一种地缘政治概念,而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现实全球性政治力量。

  中国是“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的重大宣示和一系列合作行动,在重要历史关口实际上顺应了“全球南方”的战略觉醒,顺应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共同走向。习近平主席曾经三次在重要外交场合引用中国古语“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⑤中国是“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的重大宣示,恰“交得其道”,而得“千里同好”之效。中国的国际传播就要体现“交得其道”,促进“千里同好”。

  4. 驭得其势:以重大宣示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势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集中体现在“三个前所未有”上,即:“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8]从宏观经济方面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按市场汇率计算,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约占世界GDP42.7%,按购买力平价算则约占58.9%。过去20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仅中国几乎贡献世界经济增长的30%多。金砖五国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超过七国集团,而在6名新成员加入之后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全球占比达到37.7%,七国集团则不足30%[9]。“当今时代,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版图。”[10]在这重要历史关口,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一环,就是顺应“全球南方”这支力量已经获得并还将继续谋求全球性影响的趋势,有所作为。

  势虽无形,却产生实在影响,左右演化方向。对“势”的感知、把握、运用、塑造,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中特别重要的部分。审时度势而为,就可能得偿所愿;顺势而上甚至可以事半功倍;而如果审时度势之功有所欠缺,逆势而动,不仅可能事倍功半,而且可能让努力付之东流。因而,司马迁才会强调得势益彰、失势则无。“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驭势者独步天下。”中国是“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的重大宣示和一系列合作行动,助力中国驭得其势,与“全球南方”共同推动形成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塑造更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5. 适得其心:以重大宣示促进团结争取世界大多数

  2023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指出,在新时代外交工作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必须做到坚持原则,在关乎人类前途命运和世界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上,要旗帜鲜明、站稳立场,牢牢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团结争取世界大多数[4]。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引用一句中国古语,“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中国是“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的重大宣示和一系列合作行动,适得“全球南方”国家之愿,能够进一步促进和“全球南方”国家人民心心相通,既有利于促进团结、争取世界绝大多数,也是统一战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体现。在孟子看来,得民心者得天下,他在《孟子·离娄上》中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在重要历史关口,与“全球南方”国家和人民心心相通,这既体现了中国智慧,也是国际传播应当特别用力着墨之处。

  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因而,要以历史体悟、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认识体现“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地位与立场的国际传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博弈进入深水区,同样应当通过各种努力使国际社会支持我们的人越来越多。“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花大心思、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11]这同样也是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必须努力践行的课题。国际传播必须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从而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而体现“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立场之国际传播,正因为适得“全球南方”国家、人民之心,他们会更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而为他们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何况,我们在国际传播中强化“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的地位和立场,既可消解可能存在的误解甚至敌意,在团结“全球南方”国家的同时,也积极争取欧洲等“全球南方”以外国家的合作。这是国际传播应当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策略。

  6. 正得其道:以重大宣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都根植于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彰显了中国外交自信自立、坚持正义、扶弱扬善的精神风骨,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世界情怀,都展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是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好的传承、弘扬、升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球南方’应当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携手共进,走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列。”[12]中国是“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的重大宣示和一系列合作行动,是明时代之大势,行天下之大道,可谓正得其道,既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更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说文解字》把“道”释为“所行道也”。即人们所走的道路,直达的大路。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中关于“天道”与“人道”的论述,充满智慧和洞察力。在中国传统智慧中,“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在孟子看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抱朴子》则指出:“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在西汉刘向看来,“万物得其本者生,百适得其道者成”。中国是“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的重大宣示和一系列合作行动,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先哲善于从全局与总体认识、把握与运用“大势”的智慧,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胸怀和愿景。这也是体现“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地位和立场的中国国际传播应当把握的传播之道。

  三、体现“全球南方”的关切、立场与声音:以谋势思维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体现“全球南方”天然成员地位之国际传播的内在逻辑,就是谋势。

  中华民族先哲善于从全局与总体认识、把握与运用“大势”的智慧,很多蕴藏在成语中。大势所趋而势如破竹,势不可当而势在必行,体现了对“大势”的感知与把握;顺应大势并应势而动,乘势而上更顺势而为,既体现了对“势”的运用,又体现了如何有所作为、塑造态势;审时度势以蓄势待发,揆理度势更借势而为,则体现了在相对困难的条件下如何坚持、如何选择的智慧。

  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使命是“为国谋势”。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尤其应当如此。这不仅是因为已不存在单纯的国内新闻与国际报道,必须跳开具体的国内国际报道,从总体上去思考主流新闻机构活动的努力方向与效果追求;更是因为在大国外交更有作为的新阶段,必须基于这个大局去思考与认识所肩负的使命与任务。中国国际传播要很好完成为国谋势之使命,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必须从战略层面思考、谋划、实施国际传播重点,必须研究、思考、领悟国际传播的谋势战略。

  中国是“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的重大宣示和随之展开的一系列合作与推动努力,概而言之,都体现着一种塑造态势、管控危机的重大战略判断、战略谋划和战略实施。因此,体现“全球南方”天然成员地位之国际传播,就应当与这种重大战略判断、战略谋划和战略实施尽可能实现内在逻辑相通、实施重点协同。中国是“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的重大宣示和一系列合作行动,不仅体现了居于其间的身份彰显、通于其一的地位认同、交得其道的合作根基,体现了驭得其势的挺膺担当、适得其心的合作推动、正得其道的胸怀愿景,还体现了塑造态势、推动世界格局朝着更有利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方向发展的努力。因而,就应当把握好现实存在的内在逻辑“谋势”,并以“谋势”为核心开展多形态国际传播实践,通过为国谋势而使国际传播体系运作和国际传播努力“更有效力”。

  如何以谋势思维推进国际传播,更得当、有效体现“全球南方”的关切、立场与声音,在大国外交可以更有作为的新阶段进一步塑造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势、趋势与大势,至少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特别用力。

  1. 以“识”取势:在国际传播中更清晰体现“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地位和立场

  体现“全球南方”天然成员地位之国际传播如何为国而谋,谋什么?首先是谋大格局,谋大趋势。中华民族智慧与语汇中的“势”,大者强调大势的重要性,如清人陈澹然所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小者如围棋高手对弈时的弃子取势,同样强调大势对实现目标的关键作用。“肯取势者可为人先。”这就要求从事国际传播者,特别是其领导者要择高处立,居高望远,视野打得更开,思考指向更深,不只着眼于一时一事的得当有效,更着眼于要谋大势,谋大格局,谋大趋势,不能仅以一时一篇报道产生了影响为满足,而必须着眼于“取势”而“识势”,必须着眼于谋大势而排兵布阵、运筹帷幄。

  中国国际传播如何为国谋势?首先就要努力以“识”取势。这既包括“识势”,即感知、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三个前所未有”所体现的世界大势,以及中国外交的战略布局、战略抉择和战略行动,也包括或更强调在国际传播中巧妙、得当、有效地体现出对“势”的感知和如何塑造态势、促进有利趋势的“见识”。中国是“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之重大宣示和一系列合作行动,既是顺应“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正在深刻改写世界经济版图、成为国际秩序变革关键力量的大趋势,更是对这个态势、趋势的运用、塑造,体现了驭得其势的努力。因而,现阶段和之后的中国国际传播就要更清晰体现“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的地位和立场,更准确、有效把握对“全球南方”整体、“全球南方”群体、“全球南方”国家等立场、利益、关切、诉求的了解和理解并在国际传播中更清晰、有力、得当地体现出来。在国际传播中体现出这样的见识,就能够进一步促进“全球南方”国家和人民对中国是“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的认同,就能进一步促进“全球南方”国家与中国的合作,也就可以进一步塑造有利于中国和“全球南方”发展的态势和趋势。

  2. 以“行”促势:在国际传播中更多样反映“全球南方”国家立场、利益、关切、诉求

  国际传播必须善于讲故事,体现中国作为“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之国际传播,不仅要得当而有力体现中国作为“全球南方”天然成员、第一方阵的地位和立场,还必须更积极、更多样讲好“全球南方”整体、“全球南方”群体和“全球南方”国家与人民求发展、求合作的故事,反映“全球南方”整体的立场、“全球南方”群体的关切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诉求。讲好“全球南方”发展进步的故事,就是在讲人类发展进步的故事,就是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讲好“全球南方”发展进步的故事,要以足够的量来体现一定的质,以顺应“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的大势。古人以“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尺度规定作为建筑体量与外部空间设计的所谓“外部模数”,“千尺”与“百尺”的数量之别,就变成“势”与“形”的质之差。这清晰地提示何以必须以足够的“量”来体现、顺应、促进大势;清晰地提示从事国际传播者,特别是组织者、领导者们,面对纷繁的事件、现象与故事,必须善于积百成千、变形为势。这里的“势”,当然包括努力重点是促成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势不可当的局面。舆论指向,就是一种“势”。如何报道、如何发声、如何作为,都有一个内在目标指向。引导舆论说到底就是塑造形势、促成趋势、催成大势。

  “能谋势者必有所成。”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的题中必有之义是推动全球传播格局重构,连同“全球南方”国家一起共同致力于改变“全球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传播中相对弱势的局面,目前看,是推动全球传播格局重构的重要突破口和可行路径。而要改变“全球南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传播中相对弱势的局面,就要通过多种努力使体现“全球南方”整体、“全球南方”群体、“全球南方”国家的立场、声音、关切、故事、生活等的内容,更多样、更充分在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传统媒体在内的渠道中出现,从而深刻影响全球传播格局。

  3. 以“为”塑势:进一步塑造有利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作为国际秩序变革关键力量进一步发挥作用、壮大影响的态势

  推动全球传播格局重构这一历史性命题的可选解法,一定应当包括以积极、主动、有力、有效的作为塑造形势、促成趋势、催成大势。这里的“势”,当然既是形势、位势,更是形势、位势背后的一种力量。而以“为”塑势,就是以更积极主动、更有效力的作为激发、放大、运用形势、位势背后的力量,从而进一步塑造有利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作为国际秩序变革的关键力量进一步发挥作用、壮大影响的态势,形成在多个方面改变“全球南方”相对弱势局面的趋势,从而促成大势。这就要求中国国际传播要善于通过传播“全球南方”的立场、声音、关切、诉求与发展进步的故事,促使包括国际舆论在内的多种格局静悄悄地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国际传播就是要为实现中国梦而谋势,为实现中国安全与发展而谋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谋势。谋势,也正是为体现国家战略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对特定重要受众群进行传播、沟通、交流,以实现具有战略意义、战略价值影响的战略传播活动的要义所在[13]。舆论引导,说到底既要影响人心,更要影响天下大势。1993年,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战国楚墓中出土的《老子》竹简中就有“执大象、天下往”。而引导舆论,既是体察民意,共鸣民心,成“形”为“势”以影响天势,也是把握大势、借用势能,从而感化、影响人心,促使“人心”与“天势”合一。这正所谓“会用势者可得天下”。

 

  参考文献

  [1]陆小华.推动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的三重内涵与要求[N].天津日报,2024-11-18(9).

  [2]习近平.让中南友好合作的巨轮扬帆远航[N].人民日报,2023-08-22(1).

  [3]习近平.汇聚“全球南方”磅礴力量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金砖+”领导人对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4-10-25(2).

  [4]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3-12-29(1).

  [5]陆小华.中国国际传播的三重使命[N].天津日报,2024-05-13(9).

  [6]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同非洲国家及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N].人民日报,2023-08-25(1).

  [7]王毅就加强“全球南方”国家合作提出四点主张[EB/OL].https://www.fmprc.gov.cn/web/wjb_673085/zzjg_673183/xws_674681/xgxw_674683/202307/t20230726_11117824.shtml,2023-07-26.

  [8]习近平.坚持可持续发展共创繁荣美好世界: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19-06-08(2).

  [9]傅梦孜.“全球南方”崛起,“一带一路”未来可期[EB/OL].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55407,2023-09-20.

  [10]习近平.深化团结合作应对风险挑战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23-08-23(2).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56.

  [12]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4-06-29(2).

  [13]陆小华.学术传播在中国战略传播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11):26-32.

  注释

  (1)1968年,在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召开的“大众传播媒介和国际了解”会议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存在着的新闻和信息传播不均衡和不平等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197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上,几个发展中国家明确提出了传播媒介分布不平等的问题,要求构建更加合理和更加均衡的国际新闻交换系统。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的一般性辩论决议草案指出:“新闻工具如被滥用,也可成为控制世界舆论的工具或成为道德、文化污染的根源。此外,如果传播被少数国家垄断,信息的国际流通常常是单方向的,这就可能导致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价值的严重损害。”

  (2)先秦·王诩《鬼谷子·捭阖》中说:“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为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淮南子·泰族训》:“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淮南子·主术训》:“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2015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越南《人民报》发表的题为《携手开创中越关系的美好明天》一文中就引述了中国古语“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3)“吾为子先行”出自《战国策·楚策一》。

  (4)1926年,意大利政治哲学家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在《南方问题的某些方面》一文中指出,北方的资本家同时控制着北方工人阶层和南方农民阶层,并将南方地区作为可剥削的殖民地。1969年,美国青年作家卡尔·普雷斯顿·奥格尔斯比(Carl Preston Oglesby)在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最早使用“全球南方”这个词:“北方对全球南方的统治已经高度趋同,产生了一种无法容忍的社会秩序。”200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名为“打造全球南方”的倡议。2010年,芬兰一机构创办《全球南方发展杂志》。

  (5)习近平主席分别在2023年8月21日在南非多家媒体发表的《让中南友好合作的巨轮扬帆远航》中、2017年9月在厦门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的讲话中、2015年5月8日在白俄罗斯媒体发表的《让中白友好合作的乐章激越昂扬》的署名文章中引用过“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这句古语出自三国时期蜀汉学者谯周的《谯子·齐交》。此书已佚,这16个字借唐宋时期的类书《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保存至今。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