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式现代化模式在阿拉伯世界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反响。阿拉伯国家政界、学界和普通民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态度和认知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观点不仅深受历史交往、经济利益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还与文化传播、地缘政治以及媒体报道等多重因素紧密相关。阿拉伯国家尝试从中国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引领的经济转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模式、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中汲取经验。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影响力,关键在于中国全面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三大战略倡议。通过推动经济、安全和文化这三大关键领域的深层合作,中阿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日益深化,从而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阿拉伯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尹婧,博士,山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车效梅,博士,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阿拉伯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参照。随着2022年12月《首届中阿峰会利雅得宣言》的发布,中阿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在阿拉伯世界的关注度上升,成为该地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中国式现代化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拓展其全球影响力。在此背景下,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在阿拉伯世界的反响,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国内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反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全球意义的探讨、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分析,以及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与启迪等方面,而对中国式现代化在阿拉伯世界的反响探讨相对较少,相关学术成果凤毛麟角。章远认为,中东地区的政商精英、智库学者及专业人士中共观的核心内容包括:认识到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以及认识到探索本国道路的关键性。国外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在阿拉伯世界反响的研究聚焦于阿拉伯国家各阶层对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评价。沙特学者穆罕默德·图尔基·苏戴里(Mohammed Turki Al-Sudairi)通过分析沙特媒体对中国的全球立场、经济政策和政治行为的看法,指出沙特精英和学术界对中国现代化模式以及其对美国的制衡作用表示钦佩,而沙特公众对中国的看法更为复杂。美国学者克里斯·詹贝利斯(Chris Zambelis)和布兰登·金特里(Brandon Gentry)的研究认为,阿拉伯世界普遍对中国持有积极看法,赞赏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的显著成就,肯定中国奉行的不干涉主义外交政策。相比之下,阿拉伯世界对美国的中东外交政策多持批评态度,特别不满美国的双重标准和干预主义政策。
本文尝试从阿拉伯国家的政界、学术界和普通民众三个维度,深入探讨阿拉伯世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探索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影响力的策略路径。
一、阿拉伯视角:透视中国式现代化
1979年邓小平同志创造性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是实现“小康社会”。这一概念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经历了两个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宣传小组的成立,“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初步进入阿拉伯世界的视野,引起一定程度的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的对外传播力显著提升,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在阿拉伯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一时期,作为理解、观察和感知中国的重要窗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阿拉伯文版广泛流传与热销,不仅显著提升了中国在阿拉伯地区的影响力,而且加深了阿拉伯世界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理解与认知。
(一)阿拉伯国家政界的观点
阿拉伯国家政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态度和认知呈现多元化倾向。这些态度不仅反映了阿拉伯国家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时的复杂心态,也展现出各国基于本国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形成的独特认知。
1.独特发展模式的广泛认同
阿拉伯国家政界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为追求快速发展且维护独立自主的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埃及前驻华大使奥萨马·马格杜布(Osama Elmagdoub)表示:“许多阿拉伯国家钦佩中国独特的模式,这种模式成功地将对外开放与保持中国特色相结合,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和外交。‘中国经验’和‘中国奇迹’值得研究和令人钦佩”。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Assem Hanafi)是将中国快速的工业化和社会稳定视为奇迹,认为中国模式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典范。自2017年4月20日成立至2024年7月,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已连续举办二十一期阿拉伯国家官员研修班。2023年5月,中心举办阿拉伯官员研修班,来自18个阿拉伯国家的官员盛赞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认为中国的发展理念值得学习与借鉴。此外,阿拉伯国家积极响应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广泛认同与支持中国的发展模式,22个阿拉伯国家和阿盟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2.经济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共鸣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在阿拉伯世界中引起广泛共鸣。阿拉伯国家同样将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以及实现社会公正与平等视为国内政策的核心目标。阿拉伯国家政党纷纷赞赏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的理念,并对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就表示敬佩,认为这对全球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埃及共产党总书记萨拉赫·阿兹利(Salah Adly)称赞“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创造了消除贫困的奇迹,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伊拉克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尼扎尔·马吉德(Nizar Majid)表示,“中国共产党发起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成功使近亿人民摆脱极端贫困,既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3.认同和平发展道路和积极响应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
阿拉伯国家政界人士广泛认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认为这一道路将为全球和平注入更多稳定因素。黎巴嫩未来阵线政治局委员沙扎·阿萨德博士(Shaza Al-Asaad)强调,“中国共产党在习近平主席领导下推行的现代化政策,通过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为全球发展和稳定贡献了自身力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阿拉伯国家政界人士普遍支持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积极响应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号召。阿尔及利亚总统阿卜杜勒马吉德·特本(Abdelmadjid Tebboune)表示,阿尔及利亚“明确支持中国提出的三大倡议,愿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其他阿拉伯国家社会各界也积极响应,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宣布叙利亚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支持中国在国际层面提出的倡议;阿联酋总统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Mohammedbin Zayed al-Nahyan)表示将继续在阿(联酋)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在各领域的合作。这些广泛的支持和响应体现了阿拉伯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高度认可,凸显了它们与中国深化合作、共筑中阿命运共同体愿景的坚定决心。
(二)阿拉伯国家学术界的观点
阿拉伯国家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析经济奇迹背后的中国模式、探究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六观”、剖析和平发展框架下的中阿合作等三个方面。
1.解析经济奇迹背后的中国模式
阿拉伯国家学者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科技发展表示钦佩,深入研究其背后的原因。阿尔及利亚西迪贝勒阿巴斯大学(Djillali Liabes University)的萨巴格·拉菲卡(Sabbagh Rafika)、埃及爱资哈尔大学(Al-Azhar University)的艾哈迈德·法鲁克·阿巴斯(Ahmed Farouk Abbas)、阿尔及利亚拉比本米迪大学(University of Oum El Bouaghi)的阿布德·扎尔钦(Aboud Zarqin)等学者,已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展开深入研究。阿布德·扎尔钦指出:“中国模式非常成功,中国的发展经验是本世纪最重要的伟大经验之一,中国自主探索发展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线希望”。阿联酋趋势研究与咨询中心首席执行官穆罕默德·阿卜杜拉·阿里(Muhammad Abdullah Al-Ali)博士认为,“中国的发展经验世界领先”。阿拉伯科技界钦佩中国的科技发展成就,表示愿加强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指出,中国科学家已成为伊拉克、卡塔尔和沙特阿拉伯重要的合作伙伴。
阿拉伯国家学者深入解析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秘诀。埃及十月六日大学学者瓦法·卢特菲(Wafa Lutfi)阐述了行政机构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埃及国际问题学者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阿卜杜勒·纳比(Muhammad Ahmed Abdel Nabi)博士剖析了领导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Ain Shams University)学者艾达·穆罕默德·艾哈迈德·易卜拉欣(Aid Muhammad Ahmed Ibrahim)探讨了中国教育系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阿尔及利亚盖达亚大学(University of Ghardaia)学者阿卜杜勒·拉赫曼·本·萨尼亚(Abdul Rahman Ben Sania)强调了价值观在中国经济崛起中的作用。
2.探究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六观”
阿拉伯国家学者对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探讨世界观方面,埃及埃中商会秘书长迪亚·赫尔米博士(Diaa Helmy)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和平发展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与共同繁荣的典范。‘一带一路’倡议是政治倡议,而非霸权。中国式现代化以促进各国之间的理解与文化交流为宗旨,而不是像西方现代化模式那样引发文化冲突。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追求利润最大化,常以牺牲发展中国家和其民众的福祉为代价。不同于西方基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的模式是让所有发展中国家获得发展,让人民过上繁荣、体面的生活。”
在探讨价值观方面,埃及金字塔政治和战略研究中心的报告《中国文化:内在成分与外在反映》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化与中国发展模式之间的紧密联系。报告指出,中国的价值观体系内涵极为丰富,涵盖八大类、71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儒家思想是其核心基础。其中关键的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尊重传统、勤劳耐苦、热爱知识、诚实守信、平和宽容、集体主义等。中国文化与重大战略的关系是实质内容与实践应用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
在探讨历史观方面,阿拉伯学者认同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出中国共产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深刻汲取了百年来的发展经验。埃及扎迪·沙米博士(Zadi Shami)指出:“中国共产党汲取发展经验,实现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探讨文明观方面,沙特国王大学的易卜拉欣·瓦哈卜(Ibrahim Wahab)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重视物质层面的进步,也同样重视文化道德的提升,这种全面发展的理念将持续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化,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在探讨民主观方面,摩洛哥学者塔里克·利萨维(Tarek Laissawi)指出:“中国特色的民主即人民民主,将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相结合。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并非作秀或空头承诺,而是实实在在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和福祉。不仅如此,它还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选择。”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教授阿卜杜勒·阿尔(Abdul Al)指出:“中国的人权观与西方的人权观存在差异。在中国看来,人权的核心是保障公民能过上舒适的生活”。
在探讨生态观方面,阿拉伯专家对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积极行动表示赞赏,指出“中国已经成为该领域的引领者和先行者。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政策并写入宪法,并强调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合作至关重要,只有全球各国团结协作,才能共同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地球家园”。
3.剖析和平发展框架下的中阿合作
阿拉伯国家学者普遍对中国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表示肯定和认可。埃及学者穆赫塔尔·戈巴希(Mukhtar Ghobashi)表示,“中国无意剥削或控制其他国家,亦不挑起冲突,在阿拉伯世界赢得了尊重和欢迎”。埃及学者拉尼娅·阿布·哈伊尔(Rania Abu Al-Khair)指出,“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动全球合作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拉伯国家学者还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中阿合作。
一是从历史角度梳理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外交政策和中阿关系的发展脉络。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学者希克马特·阿卜杜勒·拉赫曼(Hikmat Al-Abdul Rahman)回顾了中国在阿拉伯地区的立场变化,展望了这些变化对未来中阿关系的潜在影响。
二是从理论层面分析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战略目标。沙特纳伊夫阿拉伯安全科学大学(Naif Arab University for Security Sciences)学者阿纳斯·哈立德·纳赛尔(Anas Khaled Al-Nassar)深入剖析了中国的战略目标和实践方式,以及这些策略对阿拉伯国家的潜在影响。
三是从实践层面全面探讨阿拉伯国家的立场、中美在该地区竞争的影响以及中阿合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卡塔尔多哈研究生院(Doha Institute for Graduate Studies)教授穆罕默德·哈姆希(Mohammad Hamhi)详细阐述了中阿合作面临的挑战,如不平等交换、共享“一带一路”项目成果的收益分配问题、中东地区的安全稳定、阿拉伯国家外交政策的西方中心化、中阿相互理解与了解的深度,以及阿拉伯国家间的政治分歧等;哈姆希教授还指出,中阿合作的机遇包括阿拉伯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中阿合作论坛建设、落实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的举措以及阿拉伯国家经济一体化等,并认为机遇大于挑战。
此外,根据“阿拉伯晴雨表”(Arab Barometer)调查,在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伊拉克和埃及等国,拥有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的群体更倾向于与中国建立更紧密关系,表明阿拉伯社会中知识分子对中阿合作持积极看法。
(三)阿拉伯国家民众的观点
阿拉伯国家民众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态度呈现出多样性,这种态度受到媒体报道、个人经验和文化交流的影响,展现了阿拉伯世界民众对中国发展模式的多元理解和评价。
1.赞赏中国经济发展成就
阿拉伯国家民众广泛赞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持有较高的接受度和认同感。随着中阿合作的持续深入,中国在阿拉伯人民心目中形象由神秘走向友好。
根据2019年的一篇新闻报道,“中国对于阿拉伯人而言一直都是神秘的。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相对有限”。虽然科威特是海湾地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但根据2019年“阿拉伯晴雨表”调查结果,42%受访的科威特民众表示对中国尚未形成明确的印象。
然而,这一形象在过去几年间发生了重要转变。多项调查表明,阿拉伯国家民众普遍开始将中国视为一个友好国家。2023年7月,迪拜公关公司(ASDA’A BCW)对18个阿拉伯国家的3,600名青年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他们国家的“盟友”,这表明中国在阿拉伯青年中的形象日益被视为诚信、友好和可靠。根据2022年7月“阿拉伯晴雨表”调查报告,受访者中摩洛哥(64%)、毛里塔尼亚(63%)、苏丹(60%)、伊拉克(54%)、黎巴嫩(51%)、约旦(51%)和突尼斯(50%)对中国好感度均超过50%。
2.关注中国精神文明发展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受到阿拉伯民众的广泛关注。阿拉伯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这种兴趣不仅体现在学习汉语的热情上,更广泛地反映在对中文教育、图书、电影和电视剧等中国文化元素的认可与喜爱上。2024年1月24日至2月6日,在埃及第55届开罗国际书展期间,智慧之家文化集团展出中文图书1,000种,参观人数空前。参展书籍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等14个领域,其中儿童图书300种、汉语教学图书200种、常识类图书500种。
3.认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并期待与之加强经济合作
阿拉伯民众普遍认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为阿拉伯企业家及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约旦商人协会主席哈姆迪·塔巴阿(Hamdi Al-Tabbaa)认识到中国发展道路所蕴含的商机,表示中国不断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意味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现代化,这将为全球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会。阿拉伯国家民众希望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突尼斯(63%)、伊拉克(53%)、利比亚(50%)、约旦(50%)等国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加强与中国加强的经济合作。与此同时,只有约旦(32%)、苏丹(31%)、伊拉克(28%)和巴勒斯坦(26 %)等国少数民众对中国经济实力的潜在影响表达过担忧。
综上所述,阿拉伯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看法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及外交等多个领域,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从总体上看,一方面,阿拉伯国家的政界、学术界和民众普遍对中国式现代化持有正面看法,认可并赞赏中国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方面取得的成就和提出的相关倡议。另一方面,阿拉伯国家对于中国的民主持不同程度的保留意见。具体来看,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和伊拉克对中国持有较高的好感度,表现出更为强烈的合作意愿。
二、多维解析:阿拉伯世界对中国式现代化态度的影响因素
阿拉伯世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表示肯定,并表现出学习中国发展经验的强烈意愿。这不仅反映了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在历史与现代交织中的互动和影响,也体现了阿拉伯世界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认知和期待。2022年12月7日至10日召开的中沙、中海、中阿领导人之间的“三环峰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面向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外交行动,是中阿关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中东国家‘向东看’主要是因为对华石油出口激增,那眼下这波‘向东看’甚至‘向东行’则是因为,在美国加紧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收缩之后,中东国家迫切需要能为本地区带来促进和平与发展的正能量,对华合作成为他们实现伙伴多元化、经济多元化和市场多元化等目标的可靠选项。”“阿拉伯国家与中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与发展任务,并且长期保持友好交往,还有阿拉伯国家曾经历过照搬西方发展模式遭遇失败的惨痛教训。这些因素都促使阿拉伯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表示赞赏,将之视为对社会发展模式的一大贡献,期待借鉴中国的宝贵经验。”总之,这种肯定态度的形成是历史交往、经济利益、政治合作、文化传播、地缘政治以及媒体报道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历史交往的烙印
历史上友好交往为中阿双方的理解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阿拉伯国家在心理和文化层面更易于理解并接纳中国的发展模式。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民族解放斗争的共同奋斗、经济全球化下的合作共赢,以及在国际政治变局中的道义支持,凝聚成中阿之间“守望相助、平等互利、包容互鉴”的友好精神。
中阿友好关系可追溯至古丝绸之路时期,通过陆上和海上两条路线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古代中阿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一部和平、友好的交往史,一部文明交流互鉴的互动史,一部甘苦与共的奋斗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争取民族独立和摆脱殖民统治的斗争中并肩作战,至1990年与22个阿拉伯国家全部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阿尔及利亚等国提出的“两阿提案”在联合国大会获得压倒性胜利,13个阿拉伯国家鼎力支持,帮助中国恢复了其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为中阿友好关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随着冷战结束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中阿之间在能源、贸易、工程承包等领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双方在疫苗研发使用、防控联控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成为全球应对突发卫生事件合作的典范。
(二)经济利益的考量
阿拉伯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持有肯定态度,关键在于经济合作与发展需求之间的深度契合。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阿拉伯国家追求的经济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为后者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首先,在经贸和投资合作领域,双方秉持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推动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双方相互投资和经贸合作规模成倍增长。2022年,中国成为阿拉伯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贸易总额较2012年翻了近一番,达到4,314亿美元。其次,在能源合作领域,中阿之间建立了基于互惠互利、长期友好的能源战略伙伴关系。在2023年中国十大原油进口国排行榜上,有5个阿拉伯国家上榜,分别是沙特阿拉伯(8,596万吨)、伊拉克(5,926万吨)、阿曼(3,914万吨)、阿联酋(4,181万吨)和科威特(2,453万吨)。最后,在高新技术合作领域,中阿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框架下密切合作,充分发挥中国的技术优势,推进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这些合作不仅促进了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加深了对中国发展模式的理解与认可。
(三)政治互信的影响
中阿之间政治上的互信和支持达到新高度,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在阿拉伯世界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正面评价。近年来,中阿之间的政治合作持续加深,双方坚定不移地发展友好关系,互相支持对方的核心利益,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获得广泛正面评价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政府间高层互动和战略对话的频次明显增加。自2004年中阿双方共同成立中阿合作论坛以来,论坛已经成为促进中阿合作和中阿关系的重要桥梁。2022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首届中阿峰会,峰会发表《首届中阿峰会利雅得宣言》,这一历史性宣言为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标志着中阿关系进入新时代。另一方面,中阿战略互信不断加深,至2023年9月,中国已同14个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或战略伙伴关系,中阿合作持续深入。
(四)文化传播的作用
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在阿拉伯地区不断扩大,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建立了正面形象。
孔子学院作为全球推广中国文化和汉语教学的重要平台,其在阿拉伯国家的广泛设立和发展已成为阿拉伯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认可和欢迎的明显标志。截至2022年10月,埃及、沙特、阿联酋和突尼斯四国正式将中文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15个阿拉伯国家设立了中文院系,另有13个阿拉伯国家建有20个孔子学院与2个独立的孔子课堂,掀起了“汉语热”。
随着中国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在阿拉伯国家的广泛传播,这些作品成为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自2022年11月以来,电视剧《山海情》以脱贫攻坚为主题,其阿语版在阿联酋、阿尔及利亚、沙特阿拉伯等10多个国家的主流媒体上映,受到了近30家阿拉伯国家媒体的广泛报道。超过60位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被译成阿拉伯语并在当地出版销售,其中包括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徐则臣的《啊,北京》《跑步穿过中关村》、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这些作品通过生动描绘中国社会的转型、人民生活的演变以及个体命运的起伏,直观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让阿拉伯国家读者能够近距离感受到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中国人民在这一过程中的奋斗与思考。同样,《论语》《诗经》《战国策》《道德经》《老子》《楚辞》等古代典籍被翻译成阿拉伯语并在阿拉伯国家出版发行,为阿拉伯世界的读者开启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所依托的中国文化根基和价值观的大门。
中国游戏产业在阿拉伯国家市场的份额逐渐扩大,影响力日益增长。这些游戏之所以受到欢迎,不单是因为它们贴近当地文化的设计,更在于它们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和创新精神,为阿拉伯世界民众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新途径。2022年6月,沙特阿拉伯王国的手机应用程序商店畅销游戏前五名中,便有四款游戏来自中国,其中《绝地求生》更是位居榜首。
(五)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权衡
地缘政治格局变动促使阿拉伯国家注重选择发展更加多元的伙伴关系,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日趋谨慎和务实。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权衡不仅塑造了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和立场,也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在该地区的传播和影响。
一是中国在中东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提升了阿拉伯世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接纳度。中国和平共处的政策原则、在地区冲突中保持的中立和调解立场,以及对中东事务的建设性参与,特别是在推动沙特与伊朗关系正常化和促进巴以局势降温方面,获得了阿拉伯国家的普遍赞誉。首先,中国在促进沙特与伊朗关系正常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充分展现了中国其作为中东地区安全稳定促进者的角色,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其次,在推动巴以冲突降温方面,中国与各方保持密集沟通。2024年5月30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联合声明》发布,表明中阿在推动加沙地带尽快停火,以及在全面、公正、持久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上达成高度共识。
二是随着美国在中东实行战略收缩,阿拉伯国家开始“向东看”,寻求与中国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长期以来,阿拉伯国家在西方的影响下,尝试效仿西式现代化道路,但这一路径并未为这些国家带来预期的强盛,反而加速了衰落。阿拉伯国家对西方价值观的过度迷信正在减弱,开始更加注重与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合作,以期寻找更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和伙伴。
(六)媒体报道与信息传播的影响
媒体的深度报道则使阿拉伯民众能够更加全面和立体地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真实面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接受起到了关键作用。
传统媒体的深入报道与新媒体的传播效应,持续推动中阿深化文化交流,构建了丰富的信息共享和互动平台。传统媒体通过报道中国的发展成就、文化特色、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有效地传递了中国声音。一是媒体内容定制化。截至2023年12月,共有18个阿拉伯国家的61家媒体机构入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定制化服务平台(AMSP),以实现内容共享和定制化报道合作。二是媒体合作常态化。13个阿拉伯国家广电主管部门和媒体机构与中国国家广电总局签署了31项合作协议,为中阿广电视听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托和机制保障。中阿媒体合作不仅提升了中国文化和发展模式的可见度,也为阿拉伯民众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中国认知视角。
与此同时,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兴起,文化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为阿拉伯世界公众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社会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渠道。例如,世纪优优在优兔(YouTube)网站开设阿语频道,自2017年8月运营以来,已吸引231万阿拉伯粉丝,其中以埃及、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的用户最为活跃,青春和现代题材的剧集尤为受到欢迎。
三、启示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及其影响
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Essam Sharaf)表示,“中国的成功符合全世界的利益,为世界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一模式的经验可以概括为适应本土国情、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和平发展的国际视野等方面,对阿拉伯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自主发展路径——适应本土国情
中国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自主实践,探索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这不仅为中国自身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对阿拉伯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探索提供了经验及启示。
1.中国:独立自主的现代化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深植于其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这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不仅成功解决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多个问题,更是打破了“现代化即西化”的固有观念,创造出一种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表明,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各国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及社会结构来定制适合自己的发展策略。中国坚定支持阿拉伯国家在尊重各自国情、文化及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自主决定自己的未来与命运。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Assem Hanafi)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埃及尤其值得借鉴。我很有兴趣了解中国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保留传统价值观。这种结合令人印象深刻。”
2.阿拉伯国家:根植本土的发展探索
目前,阿拉伯国家正步入探索自主发展道路,实现国家稳定、发展和转型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阿拉伯国家积极寻求经济发展与本土文化传承的平衡。沙特外交官图尔基·达希尔(Turki Al-Dakhil)指出,“中国的发展经验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即便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遗产,中国仍能实现现代化进步;二是中国实现了政治、社会、个人层面的全面转型”。阿拉伯国家结合本国文化、社会和经济现实,制定了旨在实现经济多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策略,如沙特阿拉伯“2030愿景”、科威特“2035愿景”等。
(二)经济转型——坚持新发展理念
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阿拉伯国家汲取中国发展经验,通过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多元化,逐步摆脱传统对石油资源的依赖,踏上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
1.中国:改革开放引领的经济跃迁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实现了从农业为主向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型。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指出,中国的经济转型是“现代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经济转型”。其中,经济特区作为渐进式改革的关键模式和载体,是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理念的重要实践。中国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开启了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新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改革和开放,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2.阿拉伯国家:迈向经济多元化
中国正将经济特区和园区的成功经验推广至海外。许多阿拉伯国家在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过程中,注重借鉴中国的经济特区经验。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曾智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是对中国“先试点、后推广”的发展模式的认可,体现了中国软实力的上升。
规划建设特殊经济园区正成为阿拉伯国家摆脱石油困境的新路径。2024年4月13日,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宣布分别在利雅得、吉赞、拉斯海尔和阿卜杜拉国王经济城设立四个经济特区,以进一步推动国内经济多元化发展。科威特政府规划了丝绸城项目和五岛综合开发区项目,希望借鉴中国特殊经济园区的发展经验,深化中科合作,努力打造海湾地区新的自由贸易中心,成为“一带一路”合作的成功样板。
(三)社会治理——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长期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阿拉伯国家借鉴这一经验,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时,将实现社会进步和改善民生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
1.中国:以人民福祉为核心的发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2021年,中国成功消除极端贫困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励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减贫方案,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
过去40年多间,中国注重寻求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注重改善民生,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因其生产方式和所有制结构,往往导致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和社会对立。相比之下,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近十年来,中国人民的财富稳步增长,2021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128元,相比2012年增长了近80%,城乡收入差距也缩小到了2.5:1的比例。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平衡,对于阿拉伯国家在处理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问题上具有重要启示。
2.阿拉伯国家:注重民生改善与社会进步
埃及政府推出的“2030年愿景”“体面生活倡议”“团结与尊严倡议”等发展战略,都深刻体现了对民生改善和人权保障的高度重视。其中,埃及“2030年愿景”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各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优化教育与卫生系统、提升就业率、改善居住条件等,确保国家在发展的同时,为民众带来更优质的生活水平和社会服务;“体面生活倡议”是埃及历史上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倡议,被视为埃及版的“全面小康”计划,该倡议覆盖了脱贫、提升民众幸福感等多个方面,计划在三年内提高全国4,000多个村庄的生活水平,主要目的是为全国最弱势群体提供体面的生活条件;“团结与尊严倡议”旨在向贫困和最需要帮助的家庭提供援助,已为约360万个困难家庭的近1,460万民众提供了援助款。
(四)和谐外交——和平发展的国际视野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近年来,关系紧张的阿拉伯国家之间加速和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倡导的和平发展理念对地区国际关系产生的积极影响。
1.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是唯一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的国家,是五个拥核国家中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会走殖民主义和掠夺的道路,也不会走一些国家强大后称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
2.阿拉伯国家: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外交策略
近年来,多个阿拉伯国家采取了促进地区和解与合作的外交策略,表明阿拉伯国家在处理地区冲突与分歧时越来越倾向于对话与和解的途径。
一是沙特与伊朗恢复正常外交关系。2022年3月10日,中国、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沙伊完成历史性的和解。二是阿联酋、约旦、沙特等阿拉伯国家与叙利亚的重新接触。2021年10月3日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Bashar al-Assad)致电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Abdullah II Bin Hussein),讨论“加强两国合作的方式”,这标志着两国外交关系在停滞10年后回暖;2023年3月23日,沙特与叙利亚宣布决定互相重开使馆,这是自2012年两国断交11年以来的首次对话。三是推动巴以局势降温。2023年11月20日至21日,为推动当前巴以冲突降温,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外长联合代表团成员访华,与中方展开深入沟通协调。
“中国式现代化”为阿拉伯国家在自主发展、社会治理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不仅为阿拉伯国家提供了实现自主、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也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定位和战略选择提供了启示。
四、策略路径:以“三大倡议”协同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
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中阿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平台。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共同繁荣的重要性,为阿拉伯国家提供了发展模式的参考和实践路径;全球安全倡议则突出共同安全的理念,促进了中阿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与对话;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互鉴交流,有助于增进中阿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通过实施“三大倡议”,中阿之间能够在发展、文化和安全等多个层面实现更紧密的合作,对于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影响力、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等,具有深远意义。
(一)以共同繁荣巩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之基
共同繁荣不仅是中阿命运共同体发展的核心目标,亦是巩固中阿合作的根本支柱。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得到阿拉伯国家的广泛支持。截至2022年10月,已有17个阿拉伯国家表态支持全球发展倡议,12个阿拉伯国家加入了“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通过深度的经济合作,中阿能够在共赢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坚实的伙伴关系,直接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在阿拉伯国家的实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1.强化经济互利合作
强化经济互利合作是推进中阿共同繁荣的核心驱动力。中国以其庞大的市场规模、成熟的制造业、强大的出口能力以及快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稳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外汇储备连续18年稳居第一,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新机遇。同时,阿拉伯国家积极寻求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探索发展新兴产业、吸引外资,为中阿深化互利合作创造了条件。
首先,中阿持续扩大贸易往来,通过简化贸易程序和降低关税壁垒,促进双方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中方持续加大对阿拉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农业和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投资与融资支持。中阿经济合作的典型案例之一,是中国在迪拜的港口投资。2015年以来,中远集团斥资3亿美元在迪拜哈利法港建设大型集装箱码头,年吞吐量达250万标准箱,显著提高了港口的运营效率,极大促进了中国与中东及东非国家间的贸易往来,为整个地区的物流和贸易网络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等国际组织和区域合作平台,加强政策协调和经验交流。2024年1月1日,沙特、埃及、阿联酋等国加入金砖合作机制正式生效。
最后,考虑到阿拉伯国家国情和需求的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至关重要。中国参与埃及苏伊士经济区的建设,不仅迎合了埃及经济多元化的需求,也充分利用了埃及作为国际贸易枢纽的地理优势。
通过继续深化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贸易和投资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这既为双方的共同繁荣搭建了坚实桥梁,也加深了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经济模式和发展路径的理解与认同。
2.推动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
深化中阿在科技领域的合作是推进双方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两国间互利共赢关系的关键纽带。推动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能够直观地展示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就,并将这些成就转化为阿拉伯国家的实际利益。
中国将科技创新定位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数字经济、通讯技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5%,全球排名第二。在通讯技术方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全球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已广泛服务于全球半数以上国家。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中国的科技实力,也为阿拉伯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模式。同时,随着经济多元化战略的推进,阿拉伯国家对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应用的需求不断增长,为中阿科技合作提供了巨大潜力。
中阿双方可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合作:首先,构建合作平台与框架,如中阿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阿北斗合作论坛;其次,共建研发与创新机构,在两国共同关心的领域,如可再生能源领域,建立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最后,通过人才交流和企业合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并鼓励两国企业间在技术研发和转移、共同投资等方面的合作。
通过共享先进科技、交流创新理念,中阿努力实现知识与经验的共享,这不仅能促进高新技术在阿拉伯地区的普及和应用,推动阿拉伯国家经济多元化,也将深化阿拉伯世界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信任和好感,为未来更广泛、深入的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3.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确保长期繁荣与生态平衡的核心。中国在清洁能源、绿色建筑与低碳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能够为阿拉伯国家提供一套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减少环境影响的可行方案。特别是在清洁能源领域,中国作为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可以为阿拉伯国家的清洁能源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同时,阿拉伯国家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为清洁能源的发展与中阿合作提供了良好条件。
中阿在环境保护、绿色能源及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正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首先,通过建立中阿清洁能源培训中心、中埃可再生能源联合实验室等合作平台,中阿持续加强技术和经验的共享。其次,双方成立中阿绿色发展基金,为可持续发展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共同开展卡塔尔哈尔萨光伏项目、埃及本班光伏产业园等清洁能源项目。最后,双方可联合投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如绿色交通系统、节能建筑及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等。
通过深化环境保护与绿色能源领域的合作,中阿双方不仅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的愿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现实,而且进一步加深了阿拉伯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可和兴趣,共同为构建一个更加繁荣、环境友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二)以多边合作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中的安全之盾
安全领域的多边合作对于提升中阿双方共同应对地区安全挑战的能力、实现地区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2021年3月29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联合发布《中阿数据安全合作倡议》,标志着阿拉伯国家成为全球范围内首个与中国共同发表数据安全倡议的地区。这种多边合作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构筑了坚不可摧的安全之盾,增强了阿拉伯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信任和支持。
1.共建协作安全框架
中国积极参与并构建多边合作平台,为阿拉伯国家提供了与中国在安全领域合作的机会。同时,阿拉伯国家面临恐怖主义、内部冲突和地缘政治紧张等诸多挑战,而中国提出的安全合作理念与解决方案与阿拉伯国家的安全需求相契合。
为有效推进合作,各方首先需确立共同的安全观,强调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综合安全和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合作提供理念指导和基本遵循。其次,建立高层安全对话机制,定期就反恐、网络安全、海上安全等关切议题进行沟通和协调,制定共同应对策略。自2019年起,中国先后主办两届中东安全论坛。最后,建立健全情报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对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网络攻击等威胁的预警和应对能力。
通过确立共同安全观、建立高层对话机制以及共享情报与信息,中阿在安全领域的相互理解与信任持续加强,这不仅有效促进了双方地区安全事务的沟通与协调,也展现了中国在国际安全领域的领导作用和责任担当,增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
2.深化防务交流与合作
加强中阿防务交流与合作对于提升双方安全协作水平至关重要。中国在防务科技和军事战略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拥有现代化军事装备和高效的指挥控制体系,能够为阿拉伯国家提供战略和技术支持,而阿拉伯国家迫切需要加强合作以增强自身的安全能力。
首先,构建高层对话、专家研讨会等多层级交流机制。2023年12月26日至30日,中国—阿拉伯国家特别行动与反恐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旨在进一步推动双方在特别行动和反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其次,加强军事装备和防务技术的合作。在武器装备领域,中国向沙特、阿联酋、埃及、伊拉克、约旦、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提供飞机、无人机和导弹等尖端装备。在防务技术方面,2014年中国向沙特出售“翼龙-1”和“翼龙-2”型无人机,并持续提供技术支持;2017年双方更进一步达成在沙特生产CH-4彩虹无人机的协议。最后,定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和训练。2016年中国与沙特特种部队50人(中国和沙特各25人)首次举行联合反恐演习;2019年11月,双方在沙特阿拉伯海军基地举行为期三周的联合海军演习,联合军演极大提高了双方在应对地区安全威胁时的协同作战能力。
通过建立多层次沟通机制、加强装备与技术合作、联合军事演习与训练合作,中国不仅展示了其在军事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综合实力,也增强了与阿拉伯国家的相互信任和理解,为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认可和传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共促地区冲突的解决
共促地区冲突的解决是中阿安全合作的主要议题。中国秉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政策,受到阿拉伯社会广泛认可。同时,阿拉伯国家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对话和协商来处理纷争,这种态度的转变为解决地区冲突开辟了创造了新的可能。
具体而言,首先,中国可以扮演中介者的角色,在冲突各方之间提供谈判平台和必要的外交支持,以推动和平谈判进程。在解决巴以冲突方面,2024年1月14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访问阿拉伯国家联盟期间,与阿盟秘书长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意见交换,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彰显了中阿在推动地区和平方面的共同立场。其次,向冲突地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不仅有助于缓解当地民众的苦难,也为和平解决冲突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政府已多次向加沙地带提供紧急人道主义物资,包括食品、药品、粮食和医疗用品等。最后,中阿双方可以合作参与冲突后的重建工作,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等关键领域,为实现长期和平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积极推进和平谈判、提供人道主义支援以及参与冲突后重建,不仅有利于维护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也展示了中国在促进地区和平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国际传播与认同。
(三)以文明交流互鉴筑牢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之梁
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是加深中阿之间相互理解与友谊的桥梁,也是彼此尊重与理解各自历史、文化及价值观的重要渠道。2023年12月3日,在首届“良渚论坛”上,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和阿盟秘书处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阿盟秘书处关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联合声明》,双方在推动全球文明倡议方面迈出重要步伐。这种深层次的文化互动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从而直接提升阿拉伯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同度和接受度。
1.深化对彼此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与尊重
深化对彼此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与尊重是构建和谐国际关系的基石,对于深化中阿文明交流互鉴至关重要。通过推广“一带一路”倡议及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项目,中国展现了开放和包容的国际形象,为加深与阿拉伯国家的互理解和尊重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近年来集体“向东看”,展示出与中国合作的强烈意愿,迫切需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具体而言,首先,寻找与中国文化价值观中的平和宽容、中庸之道、诚信重义、包容多元等共鸣点,加强中阿双方的情感纽带和价值共识。其次,积极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深化双方的文化理解和尊重。深化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考古挖掘、文物修缮等文化遗产领域的合作,争取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成为未来双方合作新的增长点。最后,充分考虑阿拉伯地区的宗教节日和社会习俗,在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时,努力使项目设计风格与当地文化和谐融合。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够丰富中阿两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也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和认可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促进中阿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共处的国际社会。
2.强化人文交流与合作
强化人文交流与合作是推动中阿文明互鉴与深度融合的关键途径。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灿烂的文化传统为人文交流提供了宝贵资源。阿拉伯国家也意识到加强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对于构建双方长期合作的坚实社会基础和实现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在彼此国家定期举办文化年、艺术节和展览,展现了双方的文化成就,促进文化艺术的互相欣赏。2022年12月19日,江西省景德镇市举办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人文交流正为深化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持久推动力。其次,扩大学生和学者交流,提供奖学金、联合研究和学术会议等机会,加深教育和学术合作。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为阿拉伯国家培训了2.5万名各类人才,提供了约1.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最后,简化签证流程,推动旅游合作,让更多人体验对方文化,加深相互了解与情感联结。
通过文化年和艺术节、教育与学术合作、旅游互访等多层次文化交流,中阿双方不仅能彼此展示文化精髓和历史遗产,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包容性,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在阿拉伯世界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3.共同反对与打击伊斯兰恐惧症
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共同反对伊斯兰恐惧症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作为提案国,中国推动联合国大会将每年3月15日定为“打击‘伊斯兰恐惧症’国际日”,彰显了中国积极倡导文明间对话和反对文明冲突的立场。同时,阿拉伯世界的国际形象受到了对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宗教偏见与误解的严重影响,迫切需要加强合作以纠正这些误解。
首先,中阿共同发声,积极倡导不同文明、民族和宗教之间的对话与包容,反对“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伊斯兰恐惧症”。其次,双方联合举办国际论坛和研讨会,提供一个针对伊斯兰恐惧症问题的国际讨论与解决平台,深化国际社会对伊斯兰文化和宗教的理解与尊重。中阿关系暨中阿文明对话研讨会已成功举办十届。最后,通过媒体合作,积极传播伊斯兰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有效传递伊斯兰文化真实、平和的一面,纠正媒体中的误解与偏见,提升公众对伊斯兰文化的正确理解。
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有效消除误解所引起的恐惧与偏见,还能展现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文化包容性与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吸引力,为中阿双方更深层次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文化与价值基础。
总之,“三大倡议”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明确的行动指南。首先,通过全球发展倡议,双方持续加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合作,为中阿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稳固的发展之基,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吸引力。其次,通过全球安全倡议,深化防务交流与合作,保障地区的和平稳定,有效构筑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安全之盾,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最后,通过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相互理解与尊重,巩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文化之梁,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同感。这三大倡议相互补充、共同发力,不仅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影响力的扩展,也为中阿双方在新时代的共赢合作和共同发展开辟了创新的视角与实践路径。
五、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为阿拉伯国家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众生活水平等提供了新思路。然而,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同样面临一系列挑战。
首先,文化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在语言、宗教和习俗上的巨大差异,对双方进行深层次交流和相互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只有采取更加灵活、包容的态度,积极学习并尊重阿拉伯文化传统,通过文化交流和合作,才能有效弥补理解上的鸿沟。其次,阿拉伯国家的发展需求各异。考虑到每个国家的历史背景、经济条件、社会结构以及发展阶段的差异,在对阿开展政经合作和文明交流互鉴时,需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与阿拉伯各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以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最后,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也是一个重要挑战因素。在当前国际形势多变的背景下,中阿合作难免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干扰。面对这一挑战,中阿双方需要进一步深化政治互信,加深战略对话,携手应对外部干扰和压力,推进双边合作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要有效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关键在于将其与阿拉伯国家的具体国情紧密结合,充分尊重并融入当地的文化与社会价值观。展望未来,随着中阿两大文明间交流互鉴的不断加深,中阿关系将更加繁荣、稳定与和谐,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注释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