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有别:区域国别学与区域国别研究

2024-07-22 来源:《南大区域国别研究》2024年第13期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自1820—1821年人类发现南极大陆以来,伴随人类对南极的认知不断增加,南极研究(Antarctic Studies)逐渐成形。南极研究是典型的跨学科研究,泛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对南极的研究。到达南极、开展南极考察活动与科学研究、制定南极国际规则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自然科学的支撑,南极研究普遍遵循从自然科学向人文社科扩展的发展路径。历经百余年,南极研究日益完善,且发展出“南极学”的部分要素。“南极研究”与“南极学”有何不同?这一问题指向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即“区域国别研究”与“区域国别学”有何区别?

  陈杰教授、劳凌玲副教授指出两者存在三个不同之处:一是“区域国别学”是一门学科,以此包含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学科目标,其中人才培养的目标居于极其重要的位置,需要构建包括师资、课程、教材等在内的一系列育人体系,而“区域国别研究”更侧重于科学研究的目标,不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二是“区域国别学”追求围绕域外地区和国家的系统性知识体系建构,基于此展开全方位、全领域、全时段研究,而“区域国别研究”是围绕特定地区和国家的一个个具体研究,不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目标,从知识体系来说,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是开展具体区域国别研究的基础,从研究的系统性与特殊性来说,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第三,从研究范式来看,区域国别学既然是一门交叉学科,因此区域国别学意义上的研究应该是跨学科的研究,而传统学科意义上的区域国别研究可以是从本学科展开的单一领域研究。[1]

  迄今为止,学界尚未确定一个能够区分区域国别研究与区域国别学的定义,因而其学术领域的界限模糊不清。尽管如此,学者们普遍认为区域国别学是区域国别研究的升格。[2]有关亟需升格的原因,一些学者认为这源于中国的学科制教育体系。钱乘旦先生认为,在以学科制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教育体系下,只有用学科的方式才能把人才培养纳入学科体系中去,否则研究无论如何呼吁都无法实现,因为没有培养这种人才的手段。[3]一些学者认为这出于时代需求。陈恒教授认为,“区域国别学”的出现意味着时代需要中国学术界尽快构建我们自身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以更加客观的态度描述世界;设置本学科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大量复合型高端应用人才,而不仅仅是进行学术研究。[4]江时学教授认为,学科建设就是通过完善知识体系、推动理论创新、构建一种科学的研究范式、充实研究力量、出版教科书以及开设必要的课程等途径,构建一门学问的“软件”和“硬件”。 [5]

  概言之,相比于区域国别研究侧重于学术研究,区域国别学涉及到学科概念体系、理论框架以及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看到如今的南极研究不仅形成了有关南极的系统知识,且其学科建制不断完善,在组织结构、学科体系、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取得进展,正由南极研究不断向南极学迈进。

 

  注释:

  [1] 陈杰、劳凌玲:《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构建的理论探索述评》,《外语学刊》2023年第5期,第13页。

  [2] 江时学:《评中国学术界对区域国别研究和区域国别学的认知》,《拉丁美洲研究》2022年第2期,第26-27页。

  [3] 钱乘旦、刘军:《国别与区域研究的学科建设——钱乘旦教授访谈》,《俄罗斯研究》2022年第2期,第3-17页。

  [4] 陈恒:《超越以西方话语霸权和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区域研究》,《学海》2022年第2期,第33页。

  [5] 江时学:《评中国学术界对区域国别研究和区域国别学的认知》,《拉丁美洲研究》2022年第2期,第17页。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