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
社会建设,关乎民生,关乎国家长治久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推进内蒙古社会建设,就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扎实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更好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加强思想引领。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准确把握社会建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战略全局中的地位作用,牢记建设新时代模范自治区的使命任务,做到在理论上始终凸显主线、政策上坚定维护主线、实践中有效落实主线,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社会建设各领域全过程。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中,紧盯各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办好民生实事,建设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深入推进多领域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等,以制度化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边境地区、牧区是内蒙古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要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推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下沉、向边境地区拓展集聚、向生活困难群众倾斜,着眼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建设覆盖各领域的标准体系,持续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发展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切实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深入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推动边境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采取各种措施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低收入群体动态监测、常态化帮扶机制,做好就业、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领域重点工作,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中打牢幸福生活基础。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切实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有序。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走物质与精神相协调的发展之路,打造“北疆文化”“蒙古马精神”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要做到增进各族人民福祉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重,既要“管肚子”,更要“管脑子”,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深入推进社会治理领域改革,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把社会治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及时纳入相关法规制度,以良法善治保障社会大局长期稳定。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民族事务,依法打击危害民族团结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提高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加强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嘎查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为主干的组织体系。完善各族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嘎查村(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做到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加强社会群团组织、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多便捷化服务,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因地制宜完善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创造更加完善的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作者单位:金秋实,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萨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