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旅游作为跨区域、跨文化的社会实践载体,其内在的流动性、互动性与包容性特征,为消解文化壁垒、重构社会关系、培育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独特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空间,使其在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格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促进经济发展,筑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根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民族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是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旅游产业的蓬勃兴起,为各民族的经济交流搭建了全新的平台。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来临,各民族地区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海量游客,旅游市场迅速扩张。例如,云南丽江纳西族聚居区,凭借古城独特的建筑风貌、东巴文化等旅游资源,每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千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逐年攀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繁荣,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增加了居民收入,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此外,在旅游产业链中,民企合作、资源共享、利益共享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业态模式。旅游开发企业在利用当地资源获得利益的同时,也确保了原住居民持续分享旅游红利。
推动文化互鉴,丰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内涵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体验活动,游客在旅途中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艺术形式等,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理解。旅游业的发展在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同时,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旅游活动促使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展示和传播,提升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认同感;另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引入为少数民族文化带来新的思路与活力,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例如,贵州苗族地区通过举办苗族姊妹节、芦笙节等民俗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同时借鉴现代文化传播理念,将苗族文化与新媒体结合,制作精美的短视频、文创产品等,使苗族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促进语言文字的交流和传承。
消除社会隔阂,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空间
在传统社会,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各民族之间交往相对有限。旅游活动因具有突破地域限制这一自然属性,为各民族交往创造了更多机会。当游客走进少数民族聚居地,与当地居民同吃同住,参与农事劳作、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能够真切感受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社会文化,消除陌生感,增进彼此的信任与友谊。此外,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交通条件的优化使各民族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便利条件,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拓展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空间,推动各民族共同进步。
增强民族认同,巩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基础
通过旅游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游客可以在领略祖国各地壮丽山河与多彩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逐渐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共同营造和谐的旅游环境,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这种共同的体验有助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期间,游客与傣族人民一同欢庆,在泼水祝福中传递着友善、和谐的价值观,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灵契合,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旅游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旅游通过促进经济联系、推动文化交流、打破社会隔阂、强化民族认同等方面,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物质基础、精神内涵、社会空间与思想根基。我们应充分认识并挖掘旅游的价值,大力发展旅游业,更好地发挥其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独特作用。
【本文系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旅游促进云南民族地区‘三交’的研究——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五里桥村为例”(2025XK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