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视域下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基本路径

2024-03-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国土总面积64%,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受特殊的地缘政治、自然资源、宗教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安全格局错综复杂,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交织叠加,是总体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层基础,是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的关键领域。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从全局视野和战略高度谋划民族地区安全问题,探索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路径,维护民族地区安全稳定,进而守护国家安全。

  一、坚持党的领导,为民族地区国家安全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对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理所当然,势所必然。

  捍卫国家政治安全,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政治安全攸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在国家安全中居于首要位置。政治安全的核心是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最根本的就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际局势剧烈震荡、国内发生深刻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往往以民族地区为突破口和根据地,挑起事端、进行破坏、策动分裂,图谋西化分化中国,进而挑战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对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政治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要有效应对和化解这些发生于民族地区、关系到国家政治安全的风险和挑战,必须毫不动摇加强党对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三股势力”,维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捍卫国家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

  构建大安全格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民族地区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涉及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众多领域,这就决定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绝非某一领域、单一部门的职责,而是关涉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国家权力架构中处于核心位置。只有坚持党对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坚持系统思维,汇聚各战线、各方面、各层级力量,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处理民族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我国陆地边境线长2.2万公里,其中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与周边14个国家接壤;边境地区近一半人口为少数民族,有30多个民族与周边国家同一民族毗邻而居,民族地区与边境地区在地理空间和生活场景上高度重合,民族地区是国防的前线、开放的前沿、交流的纽带。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既是一个内政问题,也是一个地缘政治问题,其影响力已超出了民族地区这一地理空间,辐射到了国际关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党,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领导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筑牢国土安全的铜墙铁壁,深化与邻国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缺口,先从搞乱人们思想入手。近年来,敌对势力把民族地区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前沿阵地,处心积虑在涉疆、涉藏、涉蒙等问题上大作文章,操弄所谓“民族”“宗教”“人权”等话题,挑拨离间各民族关系,大肆对边疆民族地区进行渗透颠覆活动,传播涉民族因素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误导了各族干部群众,成为干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杂音,为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埋下了重重隐患,是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做好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准确把握“四个共同”,增强“五个认同”。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想观点,批判“内亚史观”“征服王朝论”“赞米亚学说”以及“南岛语族说”等西方错误史观,掌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构建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长城,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三、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以发展成就促进国家安全

  发展和安全是任何国家必须处理好的一对重要关系,发展成果为国家安全夯实基础,国家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党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制定了系列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不断激发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在政策激励与内生动力的共同作用下,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生态屏障更加巩固,与全国其他地区一道迈进了全面小康社会的门槛。然而,民族地区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还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依然较为明显,守住返贫底线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发展迟滞滋生了部分群众的社会剥夺感,弱化了党和国家认同,为“三股势力”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引发了涉民族纠纷、跨境毒品犯罪、边疆空心化、生态环境透支等安全危机或风险。

  因此,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就成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深化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筑牢民族地区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四、建立健全民族地区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民族地区面临的公共安全问题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也就意味着民族地区要积极借鉴其他地区关于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经验模式。同时,民族地区还要立足自身实际,准确判断关涉民族地区安全的主要风险点、薄弱处、敏感事件、关键人物和重要时间,增加风险防范的前瞻性、系统性、协同性,建立健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

  严密防范“三股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的活动,坚决防止和严厉打击“街头政治”和“颜色革命”,筑牢政治安全堤坝。及时排查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掌握主动权,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制定完善涉民族因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常态化演练,优化危机管理方式,提高危机管理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及时发现涉民族因素的网络舆情,新闻发言人要在“黄金时间”发布真实信息,回应公众关切,用真相的力量戳穿谣言的虚假,用正确的声音覆盖错误的声音,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在防范化解风险、处置涉安全事务的全程,要树立法治思维,切实发挥法治对于涉民族事务治理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依法依规执政行政,建立以法治为主,政策、教育、协商等综合施策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最大限度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做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工作。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研究员)

关键词:国家安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基本路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