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旅融合新业态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2023-07-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摘要:非遗文旅融合孕育文化产业新业态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促成了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对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的广大群众成功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中,以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子项目的“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为核心的符号资本,成功引领了一条非遗文旅融合的文化产业链条,在探索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赓续发展中表现突出。

  关键词:德昂族;少数民族非遗;文旅融合;乡村振兴

  德昂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被称为“直过民族”,总人口数为22354(2021年)人,分布在云南省德宏、保山以及临沧,三台山德昂族乡是我国唯一的德昂族乡。这里平均海拔1015米,山形地貌成“山外有山”三级台地,故而取名为三台山,是典型的地无三尺平之地,历史上当地百姓过着“靠山吃山,靠天吃饭”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德宏于1950年4月和平解放,从此各级党委政府对这里的扶持工作从未间断,但碍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加之复杂的边疆发展环境,直到2018年底才率先实现德宏州世居民族整族脱贫的华丽转身。党的十八大以来,这里的德昂族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583元,提升到2020年的10035元,2021年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下,依靠非遗文旅融合新业态,突出亮点特色,仍然持续增长到12003元,2022年持续增长到12905元,2023年春节、“五一”两个假期,游客数量和文旅收入是2019年的近3倍。[1]

  一、倡导非遗活态传承保护新方式

  三台山经济的持续增长得益于精准扶贫推动下因地制宜的脱贫模式,其中非遗文旅融合的扶贫模式既保护了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环境又实现了文化资源资本化运作,既提高了民族地区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极大丰富了精神文化需求。非遗是文化产业化的根基[2],非遗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非遗的活态保护传承。三台山出冬瓜村的乡村旅游呈现了一幅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德昂族群众乡村生活图景,这也成为了文化趋同背景下最能吸引旅游消费的产品和对象。[3]

  如果文化脱离了基础的历史和传统就发展不起来。[4]德昂族文旅融合的成功实践正是得益于延续了先民的传统和文化,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茶文化。德昂人被称为古老的茶农,在其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中记载,茶树是万物的始祖,德昂族先民源于102个茶叶精灵的神话传说。历史上德昂族先民迁徙所居生活之地都留下大片的古茶树,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德昂族的生计都是围绕茶叶初加工而展开。他们或对外出售干茶(初加工的绿茶)、湿茶(酸茶)、腌茶(作为菜品的湿茶,供食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当地德昂族还会到缅甸境内从事茶叶采摘等临时工作,以贴补家用。日常生活中,德昂人将制作好的茶叶用晒干后回软的粽叶包扎成不同形状而赋予其不同的交际功能,作为传递讯息的“物”,联结着德昂人生老病死人生礼仪中的社会关系网络。德昂人生活中有迎客茶、敬客茶、送客茶、恋爱茶、择偶茶、提亲茶、定亲茶、小酒茶、请柬茶、婚礼茶、亲情茶、成年礼茶、调解茶、和睦茶、回心茶、认干爹茶、建房茶、姑娘茶、拜家神和送鬼茶、丧葬茶、敬神茶、供佛茶等20余种。[5]如今德昂族的酸茶制作技艺先后被列为州、省和国家级的非遗代表性目录,成功实践了民族文化资本化的运作。

  二、“政民互动”推动非遗的价值实现

  三台山出冬瓜村党委政府积极组织文化部门申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自2003年我国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启动以来[6],三台山已获批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当地政府围绕非遗的保护设置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文化整体性保护项目,依托出冬瓜村保留完好的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群众实实在在获得了实惠,激发了当地群众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动性。地方新乡贤赵腊退说:“2009年我带头申请到‘中国文化与发展伙伴框架项目’150万项目资金,当时主要用这笔钱改造危房、建牲畜集中养殖场等改善村容村貌和推进畜牧业产业升级。因为这个项目我到成都等多个大城市乡村去参观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这样的地方发展出路只有靠保护好传统文化,吸引外地人来看。有人来了自然要消费,那就可以创收了。有收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才会改善。刚开始我动员村民把有‘诸葛顶’传统民居保留下来,但是村里人根本听不进去。人们的观念转变需要时间,更需要获得直观的经济收入来刺激。现在乡村旅游搞起来以后,不仅不用动员,村民还主动开始修缮传统民居。2020年村里征地与芒市房地产龙头企业合作修建高档别墅酒店,村民都能积极支持,村民可定期分红,股份占比达到了33.4%。2022年五一劳动节已经开始试营业。”[7]

  2013年,地方政府先后解决了通往出冬瓜村交通不便的问题,改善路面的同时将上山和下山的部分路段改建为单行道。2020年,政府又将“沪滇帮扶”的3000多万资金投入出冬瓜村,修建停车场、土特产品交易铺面、村内观光栈道,改善村落绿化美化,仅补助村民维护茶园一项就投入了720万元,百亩的茶园又恢复了勃勃生机。维护好的茶园,平日里用于游客游览观光,采茶时节宾客们可以体验采茶、制茶等非遗技艺。2021年,德昂族的酸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村里产茶大户杨腊三家一年卖茶的毛收入可达五六十万,赵腊退一家一年卖茶毛收入也能达到十来万。村民看到酸茶销售带来快速增长的收益,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到酸茶技艺的保护传承中来。国家级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腊三先后收了30多个徒弟,他的徒弟赵腊退出师后也先后带出了10多个徒弟[7]。看到村里良好的发展势头,外出打工者和在外工作退休后人员也陆续回到村里,2022年9月,德宏州认定三台山乡出冬瓜村为“银发助力乡村振兴”示范点,甚至有村民辞去了固定工作回到村里,现年29岁李岩所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他辞去退伍后国家安置的工作回到出冬瓜村开始创业。他说创业之路不易,但现在已经小有成绩,他在村里经营民宿,酸茶是主打产品,通过线上线下进行销售,而德昂风味传统餐饮是平日里吸引宾客的特色招牌。生意盘活后,李岩所还在德宏州府芒市的风景区孔雀湖边开了酸茶铺面,卖茶的同时,也迎来更多游客到三台山出冬瓜村旅游。[7]近年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地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非遗展示活动,各级非遗名录群英荟萃,舞台上《达古达楞格莱标》德昂族民间创世神话史诗的吟唱,水鼓舞等节目深受在场群众的欢迎,舞台下参加一年一度的酸茶成品评比活动的群众纷至沓来,现场的酸茶、各类手工艺产品很快被选购一空。非遗文旅融合开启了出冬瓜村日新月异的生活,也吸引了越来越多跨境而居的缅甸亲朋好友前来打工谋生。如今缅甸境内的德昂族人也逐渐将酸茶从餐桌上搬到了茶桌上,而两国商人也将酸茶作为特色新产品进行交易。

  出冬瓜村成功走出一条非遗文旅融合的道路,这不仅得益于德昂族群众积极参与非遗传承保护,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持续帮扶和与时俱进的文旅融合理念。当地政府依托酸茶制作技艺创造性开发了乡村旅游项目产业链,以原生态茶园为主的旅游观光,以酸茶产品为代表的旅游产品销售,以数字化非遗展演中心为主的非遗技艺体验,并引入当地房地产龙头企业共同开发经营独具德昂族民族特色的民宿和餐饮业,积极搭建对外宣传的平台。政府和民众的有效互动,成功实践了“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特色发展”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理念。[8]

  三、非遗文旅融合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如今的三台山不再是“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之地,三台山党委政府不仅开发了非遗文旅融合乡村旅游产业链,还成功开启了农业产业转型发展之路,三台山上除了德昂族先民留下来的古茶园还有硕果累累的坚果、西番莲、芒果园等。目前,坚果已成为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22年投产2.4万亩,产量3114吨,产值2803万元;西番莲种植面积8480亩,产量7208吨,产值2162.4万元。当地仅学成农产品公司一年可完成澳洲坚果年初加工8000吨,产值可达1.05亿元。[9]

  2018年底,三台山德昂族成功实现区域性整族脱贫。德昂族群众安居乐业,文化自信显著增强,不仅物质生活迈上了新台阶,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多彩纷呈,火塘边听故事的人多了,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人也多了。其中,部分村民集非遗传承人、新乡贤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如非遗传承人赵腊退被当地政府形象地比喻为“德昂族的名片”,同时在村内他是行政村监督委员、负责侨联、纠纷调解等工作,是民间社会中典型的新乡贤代表。[7]

  非遗文旅融合谱写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新篇章,使民族地区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基于三台山非遗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个案,可以得到如下四点启示:一是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同时其成功实践离不开国家层面文旅融合的新举措;二是非遗技艺类产品在非遗文旅产业带动下供求量日益增加,应完善国家与地方社会层面对于非遗产品质量的监控体系,坚守非遗产品生产性保护中的核心元素——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三是激活地方政府与社会双向互动机制,充分发挥新乡贤、非遗传承人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头羊”作用,激发当地人的能动性,凝聚多元主体共谋发展合力。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源:芒市统计局、三台山乡政府提供。

  [2] 方李莉:《“后非遗”时代与生态中国之路的思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20年,第61页。

  [3] 杜发春、韦小鹏主编:人类学与乡村振兴(人类学高级论坛2019卷),2020年,第29-51页。

  [4] 方李莉:《费孝通晚年思想录:文化的传统与创造》,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2005年,第48-49页。

  [5] 丁菊英:《德昂族的传统文化》,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58-163页。

  [6] 非遗保护是一次最先由学者倡议,之后由政府动员主导、媒体渲染、众多学科学者及公众参与,并贯穿全国的旨在保护“传统”的文化行动,因此,被部分学者视为一次文化运动。参见周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和中国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危险性》,思想战线,2012年第6期。

  [7] 根据访谈材料整理。讲述者: 赵腊退,男,38岁,德昂族,出冬瓜村村民,访谈实录:2021年7月23日;李岩所,男,28岁,德昂族,出冬瓜村村民,访谈实录:2021年11月14日。

  [8] 中国政府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2022年3月21日,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07/content_5683910.htm。

  [9] 数据来源:2021年、2022年三台山乡政府工作报告。

  【项目基金: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西南地区多民族共居村落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实践研究”(编号:20AMZ011)、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瑞丽边民互动管理政策措施调查研究”(编号:22BMZ14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莉,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副教授;杨正文,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德昂族;少数民族非遗;文旅融合;乡村振兴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