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田野

2025-02-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是我出生到小学生活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回族聚居区,它位于黄河东岸,而一河之隔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的大庙乡,则生活着蒙古族,正是因为一河之隔的两侧农、牧不同生活生产方式和回、蒙两个民族在经济方面的各自所长,推动了我的家乡、我的父辈们和牧区蒙古族同胞的经济往来。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mzx/mzx_tybj/202502/t20250208_5843465.shtml

  2024年初夏的一天下午,单位领导找到我,说要开展黑龙江朝鲜族乡村人口流动情况的调查,主要调查内容是朝鲜族的人口外来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听到这个消息,我欣然接受,因为我来单位工作的几年,去过省内的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乡村,还没有去过朝鲜族村,这相当于给我的田野调查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mzx/mzx_tybj/202502/t20250208_5843457.shtml

 

  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我们时常要“研究”路。不过这些“研究”并不是学术意义上的研究,而是为了调研的便利,去选择便捷的交通线路和合适的交通工具。2019年12月,我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依吉乡的一次田野调查,促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道路的意义。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mzx/mzx_tybj/202502/t20250217_5844894.shtml

  2018年,我从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又进入云南大学社会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继续深造,因研究选题的变化,我的田野点从祖国西南边疆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转移到了印度洋上的岛国斯里兰卡。几年时间里,我已先后多次赴斯里兰卡开展长时段的实地调查,近距离见证了斯里兰卡的社会变化。 

  阅读原文:https://www.cssn.cn/mzx/mzx_tybj/202502/t20250208_5843459.s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