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有文艺院团促“三交”的四重功能

2024-11-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民心所向,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现实需要。

  国有文艺院团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属院团原则上以服务基层群众为主要任务,更多承担政策宣传、公共服务、惠民演出、艺术普及等工作。”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级国有文艺院团(统称为地方国有文艺院团)直接面向基层群众,不仅对“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有着特殊地位和意义,也对促“三交”具有多重功能。

  一、主题创作的引导功能 

  《意见》提出:“实现国有文艺院团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巩固和发挥国有文艺院团舞台艺术创作生产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地方国有文艺院团具有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是推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需要发挥其主题创作的引领作用,以质高量多的艺术作品深刻阐释中华文明融合发展属性,为促“三交”凝聚共识。

  注重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文艺创作要有文化传统“打底子”,能坚定文化自信、展现中国底气。地方国有文艺院团要永葆艺术生命力,就必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把握其内涵,守护其根脉,为艺术创作奠定文化根基;必须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的深刻含义,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水活力。

  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艺术的人民性,既体现在人们的文化生产与消费传统之中,也表现在对当前现实生活的反映上。从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和生活习俗中,把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内涵,扎根于人民生产生活实际,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符合“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时代要求的艺术精品,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文化基础。

  二、艺术展演的凝聚功能 

  展演是舞台艺术的核心环节,也是体现国有文艺院团促“三交”成效的重要环节。地方国有文艺院团需以展演为核心,利用好台上台下、场内场外等广阔的时空平台,通过各族群众通俗易懂的艺术语言、直接有效的沟通方式,为促“三交”凝聚情感。

  一方面,要加强艺术展演与生活空间的融合,增强展演促“三交”的艺术魅力。地方国有文艺院团主要面向基层群众,不但要发挥固定场地、固定形式文艺展演促“三交”作用,而且要注重根据基层展演环境和观演群众需要,创新展演方式方法,增进互动性、提升参与感。可以借助山野、村庄、广场、街头、建筑等场景,搭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演艺舞台,开展环境沉浸式演出,增强群众观演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可以根据不同观众的审美趋向和需求创新展演形式,推出优秀剧目演出的灵活机动版,提高观演率,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媒体技术融合展示,提升“数字”赋能文艺展演能力,精准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要注重在语言、乐器、道具、寓意等方面强化舞台艺术的采撷合璧,增强展演促“三交”的艺术情感。文艺是情感的表达和升华,不同的文艺表达不同的情感、迸发不同的激情、产生不同的社会风气、促成不同的社会秩序。民族民间艺术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同一地域各族群众在物质、精神、制度等文化中互鉴互嵌、共建共荣。地方国有文艺院团要准确把握各民族共同精神文化追求的情感需要,从人员结构、作品构成、音乐合成、舞台设计、道具组成、氛围营造等方面入手,有形有感地表达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理念,展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丰富内涵和加强民族交融的恒久情谊。

  三、文旅融合的实践功能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实现文化娱乐与教化的良好载体。地方国有文艺院团具有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大功能,要发挥其文艺引导、普及和组织等优势,提升旅游品质、创建旅游品牌、加强文化体验,为促“三交”丰富实践。

  以文化为媒,在提升旅游文化品位中落实促“三交”实践。地方的历史与民俗文化同自然风景、人文古迹等旅游资源浑然一体,是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文化品位的重要路径。通过创设与景区主题一致的演出内容,开展现场展示、文艺表演等活动,将民族民间文化融入到旅游经济发展之中,能有力补充、延伸和提升旅游体验,增强各民族游客对当地民风民俗的深入了解,让旅游真正成为各民族团结交融的纽带。

  以节庆为点,在丰富节日文化内涵与情感中落实促“三交”实践。传统节日是长期集体性的生产生活经验的结晶和集中展现,通过一定的文化符号表达特定的价值内涵,按照约定俗成的仪式程式,在集体性互动中构筑起一张同心协力、和睦共济的关系网络,调动民众全息性的文化联想,协调共同体成员整体行动,凝聚团结奋进动力和共有精神追求,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地方国有文艺院团要在文旅部门的统一协调下,组织和指导民间艺术团体,利用传统节日的综合展示平台,开展非遗和民间艺术等表演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各族群众喜爱的民间音乐、传统体育竞技、传统舞蹈等资源,丰富节日文化内容,营造浓厚节日氛围,落实促“三交”实践。

  以阵地为营,在发挥文化阵地整体效能中落实促“三交”实践。不少地方设有非遗传承中心(基地)、演艺剧场,还有的地方结合地方旅游发展打造了实景演出剧目。地方国有文艺院要加强同他们的联系与合作,精心设计包括项目主题、内容结构、体验形式等在内的一体化服务流程,切实增强文化阵地促“三交”的整体性与协调性。

  四、对外交流的拓展功能

  民族文化交融的前提是通过文化基因的流动与传递,实现文化传递者和文化接受者在和谐平等的交往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奠定相互认可、相互接受的心理基础。地方国有文艺院团是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需要丰富文化交流内容、探索对外交流模式、拓宽文化交流渠道,推动各民族文化基因的流动与传递,为促“三交”拓宽平台、提升效能。

  其一,要加强战略合作,通过联合举办大型演出、比赛等活动,加强文艺参展及合作展演,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通过建立艺术采风基地和民族文化共享资源库,开展艺术创作、学术研讨、艺术培训、人才培养、技术改进等深度合作,互鉴互学,推进各民族文化的深度交流交融。

  其二,要创新实体与虚拟、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全链条文化交流传播渠道,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与交流。要注重发掘艺术人才自身的文化交流与传播特质,发挥其自带粉丝的潜能,为他们量身打造文化交流与传播方案,全方位提升院团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门户网站、院团APP、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媒体和平台,有策划地对日常排练、创作研讨、节目片段等进行直播、录播,扩大艺术展演“场”;通过精选图片、视频、文字、动图等内容,拓展文化交流与艺术评论等功能,增加用户黏性;建立观众、粉丝参与机制,延长联系手臂,邀请他们参与创作演出过程,用专业的艺术魅力吸引他们成为推动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有生力量。

  (孙明福,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贾璐,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