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夫:一生致力于发展和繁荣民族教育事业

2019-04-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乌兰夫的一生中,始终把培养人才和发展民族教育放在重要地位,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干部群众的觉悟和素质,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向前发展。和平建设时期如此,战争年代也是如此。乌兰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理论与实践,不仅在内蒙古地区留下了成功的范例,促进了中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也给我们留下了可资借鉴的珍贵经验。

  一、战争年代,创办军政学院培养民族干部,为革命胜利做准备

  乌兰夫于1929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后,回国进行革命活动,面对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乌兰夫感受到,缺乏民族干部和有文化、有觉悟的人才是导致工作开展困难重重的重要因素。他一边身体力行地对青少年进行革命启蒙,一边千方百计地组织动员一批又一批内蒙古各族青年到延安、到莫斯科和外蒙古接受革命教育。这些人迅速成长为内蒙古地区的革命骨干,推动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1939年,乌兰夫在担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蒙旗独立旅改编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师代理政治部主任期间,开办了军政干部学校。1941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第一所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高等学校——延安民族学院。从内蒙古调到延安的乌兰夫,直接参与了学校的筹建工作,并担任了教育处处长。他亲自给学生讲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方面的课程,培养学员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鼓励他们成为优秀的民族工作干部和民族工作者。该院培养了蒙、回、藏、苗、彝、汉等民族的学员300余名,许多学员后来成为内蒙古、西藏、青海、宁夏、甘肃等民族地区的重要领导干部,为民族地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抗战胜利后,内蒙古地区的形势迅速发展,部队人员的构成极为复杂,有农民、牧民、青年学生、蒙古上层人员、旧军队人员等,这些人员的思想认识与诉求差异很大,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面临极大困难。为了增强部队的团结,统一思想,乌兰夫通过创办军政学院的方式来培养和教育干部。1945年,内蒙古军政学院在张家口成立,乌兰夫兼任院长。第二年,在赤峰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学院,他仍亲自兼任院长。到1947年,内蒙古工委决定成立内蒙古军政大学,以王爷庙内蒙古军政干部学校为基础成立军政大学第一院,以培养在职干部为主;在齐齐哈尔成立军政大学第二院,以培养新干部为主。乌兰夫任校长兼政委,并亲自出席了两个分院的开学典礼。在第二学院的开学典礼上,乌兰夫指出:“开办内蒙古军政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大批革命干部,以便推进民族解放事业与民主建设事业,使我们内蒙古各民族人民得到真正彻底的解放。” 1948年9月,内蒙古党校在乌兰浩特创办,乌兰夫仍然兼任校长。乌兰夫极为重视这些院校的建设,他亲自授课,鼓励学员努力学习,回到工作岗位后,把学习的理论变为行动,把学校的好作风带到各地区去。通过在部队中创办军政学院,提高了干部的思想觉悟和军事素质,消除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出身的蒙古族干部之间以及蒙古族干部与汉族干部之间的思想隔阂。通过干部影响战士,大家共同为蒙古民族及内蒙古各族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团结奋斗。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早于新中国成立,乌兰夫创办的各类军政干部学院培养的学员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自治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干部和人才基础。

  二、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初期,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体系,重视发展民族教育

  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后,面临着众多的工作任务,农村的土地改革、牧区的民主改革、新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击退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解放国民党占领区、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千头万绪,百废待兴。由于近代中国政局动荡、战乱频仍,同时很多蒙古族封建王公对新式教育抱有排斥态度等因素,使内蒙古地区的教育发展极为落后,具体表现为学校数量少、学生人数少、教学设备差和教学质量低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乌兰夫把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民族教育放在突出地位。《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明确规定:“普及国民教育,增设学校,开办内蒙古军政大学及各种技术学校,培养人才,推广蒙文报纸及书籍,研究蒙古历史,蒙古学校普及蒙文教科书,发展蒙古文化。”根据内蒙古的具体情况,1948年1月,乌兰夫提出:“开办各种工作训练班,大批培养工、农、牧民与青年知识分子干部。各盟旗要办好一所中学,提倡以民办公助方式在乡村普遍建立小学。”通过在农村牧区创办中小学校,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难的问题。通过创办夜校、扫盲班、干部轮训班、速成中学、速成高小和文化补习班、干部学校、干部脱产学习班等多种方式,满足干部群众学习知识,提高文化水平的要求。

  解放前的内蒙古,教育发展极为落后,文盲占人口的90%,缺乏基本的基础教育体系。经过了十年的建设发展,“1956年全区小学9345所,在校生86万多人,全区中学37所,在校生6万余人。自治区政府成立之前没有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1956年全区共有中等专业学校18所,在校生9628名,高等学校3所,在校生2348名。1957年,内蒙古的初中毕业生升学率34%,当年全国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平均为26.8%。到1965年,内蒙古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全区有小学3,4477所,学生209,774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83%。全区普通中学发展到332所,在校生17,8070人。经过持续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的教育事业初步摆脱了薄弱落后的面貌,走在了全国各民族地区的前列。

  自治区成立后,内蒙古出现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欣欣向荣景象,各项工作的发展位于全国民族自治地区的前列,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乌兰夫注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民族人才的努力是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乌兰夫;民族教育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赛音)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