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通过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纽带,能够“充分彰显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共同性与不可分割性”,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永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进步、民族精神和文脉传承、国家形象塑造等多个方面,所以既要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工作,也要宣介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宣传不同,宣介的语意含义更深刻、更具体,指向性更明确、体系性更健全、影响性更广阔。这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从一般性的、广泛意义上的信息传递和知识普及向更深层次的价值(理念)传导和认知辨析有序递进。我们应从“两个结合”的理论构思高度出发,在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榫卯对接”来充分理解并正确把握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整合话语叙事: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内意义
以学术史视角观之,民族国家建构理论发端于欧洲,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殖民扩张而传播到世界,影响甚至指导着人类的现代国家建构模式,但人类政治实践发展证明民族国家叙事话语及国家建构实践有着历史与现实局限性,民族国家叙事有着自身逻辑上的悖论,并制造了当今世界各种民族性问题。时至今日,“一族一国”等论调仍有广阔的市场,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刻意强调或借用个别民族身份人为制造民族矛盾。当前,民族工作进入到大国博弈前线,如不能及时有效地加强扎根于本国国情的民族团结进步来立论,便容易被西方民族国家建构理论“牵着鼻子走”,导致国家内部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被淡化,民族在国家层面的社会归属感不断被破坏,民族共同体不断被解构,进而引发民族与国家、历史与现实的对立。
如何立足中国国情破题西方民族国家建构话语影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百余年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一种高度的、有责任的认同归属感,必须要立足实际广泛宣介,抵御域外话语风险。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一方面,进行了横向扩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平台等,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打牢了根基。另一方面,则亟待纵向扎根,补充宣传教育在深度上的不足和吸引力不够等问题。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重点进行资源整合,充分盘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激活中国现代发展新故事,用好新资源对各族人民进行全面、详尽、深刻、系统地诠释具有中国特色国家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介,汇聚起以宣介促统战、聚人心、共襄伟业的磅礴力量。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整合构建中华民族与中国国家发展的历史统一性、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与中国国家利益的高度一致性、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不可分割性、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文明传承创新同步互构的叙事体系,进一步破题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中的民族与国家关系叙事逻辑这一根本性问题,宣介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新理念、新做法、新经验,更好地凝聚起国家认同力量。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警惕西方民族国家建构叙事中的消极因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扎根中国历史和中国特色,以整合性叙事的逻辑和框架来充分诠释中华民族强烈的社会归属感、自觉维系国家统一的责任感、深厚文化底蕴的自豪感、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感、对民族和国家复兴大业的责任感。
二、塑造文明大国: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际意义
长期以来,西方文明标榜的“民主政治”“人权”“个人机遇”等价值观具有极强的“诱惑力”,“西方”一词不断被援引,并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化“相匹配”。虽然一些学者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倡导超越东西方民族国家文明的身份对立,但在西方语境中显然其文明更具优势。此外,西方还通过强调人权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来掩饰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霸权逻辑,试图继续在国际文化叙事中占据高地。一方面,将其他文明降格为“地方性知识”,贬低非西方文明的历史价值,消解他们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利用“文明”来指责他国行非“文明化”之事,贬低竞争对手。西方对世界其他民族及其所创造文明态度总体上遵循着抬高自己贬抑他人的逻辑,这种价值观和实践不断冲击着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统一性基础,破坏着人类文明的多元性。
如何基于中华文明的客观事实来破解西方文明优越论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消解?中华民族具有“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具有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中国存在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等等。这些都深刻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正是这种突出特性,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延续和创新发展间彼此契合、同步互构、相互成就,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具有内在认同意识的强大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了中华民族在国际社会展示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面向。因此,宣介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文明大国形象。一方面,通过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五个认同”,清晰阐述在世界历史发展洪流中,中华民族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相伴而生的历史脉络和未来路向,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坚定的文化自信转化为文明大国建设的内在支撑;另一方面,充分发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守望相助、命运与共、团结奋斗等正确义利观,并将其注入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去,以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明要素为核心来塑造积极的中国国家形象,增强中华民族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再一方面,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注重凸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新形态,将“兼容并蓄、求同存异所造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永续发展、历久弥新的历史文化‘密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合作共赢为原则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世界文明的交融互鉴提供中国方案。让文化成为拉近心灵、促进不同文明对话的重要纽带,让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携手建设人类共有精神家园。面对国际冲突乱象,2024年6月7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6月10日是世界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以文明增进世界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国际社会的相互尊重,实现对西方文明叙事逻辑和实践路径的全面超越,成为促进新型全球文明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一环。
总之,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适应了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的最新要求,是挖掘、宣扬和展现出中华民族故事资源、价值和实践的知识再生产过程。这一工作旨在促进国家叙事话语的科学更新和理论体系的完备,其蕴含的重要价值和方法贯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本质上讲清楚、讲透彻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显著优越性,着重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价值观导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逻辑、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的实践范式、中国正确处理国际关系原则和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打造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故事IP,进一步在“两个大局”的风云变幻中彰显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现实意义。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2024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在西南边境民族工作文献整理研究”(2024SQN13)、西南民族大学2024年首批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项目“各民族共同现代化视域下民族事务治理若干重大问题研究”(2024GTT—WT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苏韦铨,西南民族大学;王伟,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津,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