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对于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深刻领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逻辑理路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一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一个民族不能少”视为民族工作的价值遵循,根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历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要所有的兄弟民族地区、区域自治的地区都现代化。全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要全面地发展起来。”党和国家通过实施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使得各民族第一次以中华民族平等一员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实现了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与共同当家作主的夙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民族地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指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胡锦涛同志指出:“我国每一个民族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中国共产党领导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西部对口协作等政策,努力缩小各民族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赓续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思想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一个民族不能少”的重要讲话,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些重要论述为各民族共同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等目标的实现,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百年史充分证明,我国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社会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中国式现代化是包括1.25亿少数民族在内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56个民族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当前,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民族地区,在协调发展方面还面临着较大缺口。可以说,补齐欠发达地区短板、促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事关高质量发展成效和共同富裕成色,事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集中体现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必须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
二、精准把握“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实践进路
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个民族不能少”的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接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之路。
坚持党的领导,把牢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道路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实践“一个民族不能少”的根本方向。一是要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享现代化成果,将“一个民族不能少”从价值遵循变为实践自觉,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二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增进各民族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历史和现实充分说明,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开创党的民族事业的新局面,仍然要以凝聚政治认同为思路,不断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与时俱进,扎实推进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一是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要进一步加大差别化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国家整体战略中准确定位,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群众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切实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一是要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领域,贯穿到教育各阶段,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提升各族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优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健全评价体系,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社会上相互融合、情感上相互亲近。
坚持以“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为核心要义的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统筹谋划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确定民族地区的发展之道,增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竞争力,逐步缩小地区的发展差异,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人口较少民族同步实现人口现代化的测度与路径研究”(23BMZ007)】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