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3-11-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新征程上,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抓实抓细,扎实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中构建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从历史视角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清晰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正确回答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从现实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要素、互动机制、发展脉络、内在逻辑等开展深入研究和梳理,深刻揭示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事理、哲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在自主性、原创性上下功夫。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原创性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分析透、研究深、阐释清,以完备的体系、深刻的学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展现出更强大的真理力量,加快形成自主创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在基础性、实践性上下功夫。问题是实践的起点、创新的起点,抓住问题就能抓住工作的“牛鼻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事实展开深入调查研究,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证研究为支撑,挖掘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解释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真问题”进行有效解答,不断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充分彰显了其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内在特质。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滋养中华文化血脉、展现中华文明气度。充分挖掘和生动展现中华大地上的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在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推出更多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从而构建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准确把握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的关系,推动实现各民族传统文化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决防止和纠正固化和强化差异性、削弱和危害共同性的问题,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坚定不移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

  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团结一致、凝心聚力,共同致力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深入实施“三项计划”,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研学实践等方面探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模式,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讲好讲活中华民族故事中夯实思想基础。要大力加强对内对外宣传力度,“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用好各族群众身边的故事、现实经历和先进事迹,把鲜活的故事讲鲜活,用真挚的情谊直击人心、用团结大爱感化心灵,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情感联系、心灵共鸣和重叠共识。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进行互动式、立体式、沉浸式传播,最大限度延伸民族工作的触角,让互联网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要讲好“三千孤儿入内蒙”“克服困难捐粮畜”“草原英雄小姐妹”“齐心协力建包钢”“最好牧场为航天”等民族团结的鲜活故事,让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使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新征程上我们要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奋力书写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萨仁,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学院)民族理论与政策教研部主任、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