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脉与根脉:推动“两个结合”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学

2024-04-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两个结合”,即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2023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可见,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这“两个结合”规律性认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义重大。作为魂脉的“第一个结合”和根脉的“第二个结合”,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使之融入《概论》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尤其是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

  “第一个结合”融入《概论》教学必须贯穿全过程,无论是关于基础理论教学,还是关于中华共同体发展史教学;无论是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还是讲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无论是讲中华民族共同体还是讲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尤其是在第一讲涉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第二讲涉及的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第十三至十六讲中关于先锋队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新中国与中华民族新纪元、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文明新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都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升《概论》教学效果。

  “第二个结合”融入《概论》教学同样必须贯穿全过程,从而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精神和价值;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二、“两个结合”融入《概论》教学内在机理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既有很大的差异性,又有一定的互补性。前者决定了“魂脉”与“根脉”结合的必然性,后者则决定了“魂脉”与“根脉”结合的可能性。《概论》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魂脉”“根脉”的重要论述,必须弄清楚搞明白“魂脉”与“根脉”为什么要结合、能不能结合、怎么样结合,亦即“魂脉”同“根脉”有机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等问题。

  通过《概论》相关内容教学,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在实现“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第二个结合”,为什么“魂脉”与“根脉”二者能够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使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基础上积淀和形成的。外来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本土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传播到中国之后,做到了有机融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焕发了强大生命力,这就是“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问题,涉及文化的差异性与互补性问题。《概论》教学让学生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文化的个性与共性。《概论》教学内容涉及的天下观、中国观、文化观、民族观等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具体而言,推动“魂脉”与“根脉”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在融入《概论》教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概论》教学内容方面相通。例如,《概论》课程涉及的中华民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自然观与马克思主义保护自然生态的思想、“世界大同”等相融,“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民为邦本”“天下归心”等政治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仆思想等等都是相通的。其次,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概论》教学思维上相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思维方法上具有同一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特别注重从实际出发和注重辩证思维方法。《概论》教材注重论从史出,用具体史实讲清理论、历史、实践逻辑,符合历史规律的立场观点。再次,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境上相恰。《概论》教学中涉及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历史观理论等需要以本土的、民族的语言进行准确的诠释和生动的表达才能深入人心、获得学生高度认同。而《概论》教学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语言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从抽象实现具体化。《概论》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历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等内容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全面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华民族发展史,架起“魂脉”与“根脉”有机结合的桥梁。

  三、“两个结合”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两个结合”的提出,为高校《概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和坚实的理论支撑,“两个结合”融入《概论》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概论》课教学的理论深度、文化厚度和情感温度,而且对培养各族大学生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概论》等高校思政课教材是讲好“两个结合”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概论》作为首部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教材,需要在教学中将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传递给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论》课教师是把“两个结合”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概论》课教师只有对所讲知识和理论理解通透、高度认同,才能讲深讲透讲得有底气。要着重讲好“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何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等,还要着重讲好“两个结合”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现代化建设图景中的重要作用。把“两个结合”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凸显“两个结合”对学生“五个认同” “四个与共”“三个意识”“两个共同”“一条主线”等的塑造作用。“两个结合”融入《概论》课教学,还需要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打破传统教学常规,以鲜明的问题导向,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并注重史论结合,提升《概论》课程教学效果。同时,引导学生围绕“两个结合”所涉及的前沿热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自觉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是做到“两个结合”根本途径之一。 “两个结合”融入《概论》课教学不仅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讲好“两个结合”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紧密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是在坚守“魂脉”和“根脉”的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学理性表述。“两个结合”融入《概论》教学,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理解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心项目“民族事务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项目“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本质和优势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