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历史叙事的认识

2024-04-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华民族历史观是关于中华民族理论叙事的历史逻辑。《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以“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指导,揭示了历史上各民族在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祖国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历程中交往交流交融,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逻辑。

  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准确呈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面貌、科学提炼中华民族古代族群“向内凝聚”内在逻辑的前提和保障。过去在中国史学领域主要有王朝史、编年史、族别史、民族关系史等历史叙事方法。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这些叙事方式有的未能摆脱“以汉族同化其他民族作为标准和王朝体系的束缚”,有的族别史叙事缺少对不同历史时期王朝中国总体社会政治环境和发展方向的把握,视野比较狭窄,不能反映出古代各类族群历史演变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中华民族整体形势,甚至完全脱离了中华民族整体发展这个“母体”。特别是过去一段时期西方史学界建构的“元清非中国论”“内亚史观”等错误历史观,肢解了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甚至割裂了5000余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与此同时,境内外民族分裂思想刻意将新疆、西藏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文化割裂开来,这些错误思想观念对各族同胞形成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和文化观都造成了负面影响。如何创立一个符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史学叙事逻辑,不仅是科学揭示中华民族面貌的重要要求,也是各族同胞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的需要。

  在2019年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这就是“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是国家民族共同体,“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

  从政治学视野观察,国家是以特定主权疆域范围为基础的,国家民族的历史就是国家领土疆域范围内古往今来各类人群的历史。“四个共同”中的“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各民族共同书写祖国悠久历史”,揭示了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上古代各族群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一体两面。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观察,民族是共有历史文化记忆的人们共同体。“四个共同”中的“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揭示了中华大地古代各类族群共同缔造具有国家形态的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阐述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也揭示了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方向是“向内凝聚”,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 。

  以“四个共同”的历史观观察和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既要揭示中华大地古代各族群共同缔造、发展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程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实体,也要呈现古往今来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共同成就中华民族政治制度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性特征。《概论》站在国家民族共同体的高度,以“四个共同”的历史观为指导,回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对古代各类人群共同缔造和发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中华民族共同性展开叙述。

  《概论》在第一讲基本概念部分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国家层面的民族实体”,“既包括我国今天的56个民族,也包括我国历史存在过的族群” 。《概论》第二讲阐述了“地理与文明”“国家与民族”等中华民族作为国家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概论》第三、第四讲阐述了先秦时期中华大地古代族群孕育的文字、周礼和大一统等文化符号在交流互动中逐渐形成“中华文化圈”,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起源所昭示的“向内凝聚”的发展路向。《概论》第五讲揭示了秦汉时期“大一统”政治体系推动中华民族政治共同性、经济共同性、社会共同性和文化共同性初步形成的状态。《概论》第六讲揭示了“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的内在逻辑,说明虽然中华民族的国家形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到破坏,但这一时期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中华正统自居,都传承发展了大一统的政治制度文明。《概论》使用“五胡入华”而不是“五胡乱华”的历史叙事,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社会大动荡的内在逻辑是各民族走向大交融,而不是走向大分殊。首先是“胡人”政权竞逐中华“大一统”政治制度和文化,促进了各族群政制趋同并走向华化。其次是各族群文化在大碰撞中互鉴融通,形成“北朝文艺”和“六朝文艺”。再次是各族群在三百多年的大迁徙、大流动、大杂居中全面走向大融合,为隋唐以后中华民族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发展打下了基础。

  以“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指导,《概论》通过一个个标志性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揭示了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和巩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一统的国家政治文明体系,共同培育团结统一、伟大创造等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全面呈现了中华民族从千邦万族融聚成一体的壮阔历史。特别是《概论》叙述的明清以后中华各族儿女在共同保家卫国的生死斗争中,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血流在一起,心融在一起,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得到升华,推动中华民族从自在的民族实体走向自觉的民族实体。《概论》揭示了晚清王朝中国向现代国家转型过程中采用了西方民族国家的外在形态,但不是西方民族国家强调的“一族一国”,而是以“多元一体”的新面貌将古代各族群凝聚为现代中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化“非此即彼”为“互鉴互融”,化“民族分界”为“民族大同”。

  “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揭示了以“大一统”为根脉的中华文明培育的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从秦汉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开始,就基本奠定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格局。自秦汉以来,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都是多民族国家,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中华正统自居。在千百年持续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大一统思想根植各族同胞血脉深处,各族人民化解隔阂,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正是各民族血脉深处的爱国主义基因,使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民族、主权和文明三重危机叠加的重大关头,仍能浴火重生。

  总之,《概论》从“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出发建构的“论从史出”的史学逻辑,把中华大地古代各族群、古代民族关系整合到中华民族整体历史中,准确地揭示了各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整体发展的局部,是中华民族整体发展进步的缩影,用事实讲清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等学者构建的“想象共同体” 。同时,《概论》运用大量的史料为读者提供了鲜活的中华民族发展演变的自主史料体系,通过“用事实讲道理”,建构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史料学,为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打下史学基础。

  (作者系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研究员,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