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枚鸡蛋窥见社会沉浮与国家命运

2025-02-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18年,我从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又进入云南大学社会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继续深造,因研究选题的变化,我的田野点从祖国西南边疆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转移到了印度洋上的岛国斯里兰卡。几年时间里,我已先后多次赴斯里兰卡开展长时段的实地调查,近距离见证了斯里兰卡的社会变化。 

  拥有优美自然风光、绚烂多彩文化的斯里兰卡多次被评为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业逐渐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提升人文交流的主要手段。2019年1月,我初到斯里兰卡之时,正值斯里兰卡旅游业迎来高速发展的时期——根据该国国家旅游发展局披露的信息,2018年斯里兰卡全岛接待的游客数量达230万,实现收入35亿美元,预计2019年游客数量将攀升至300万,收入将达到40亿美元,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达10天以上。那时候估计谁也不会料到,在这个微笑的国度那些迎接各国友人的酒店、旅馆、餐厅里最为常见的煎蛋,三年后居然会成为难倒好多家庭的“抢手货”。 

  小岛屿国家产业发展的不健全以及经济结构的脆弱性逐渐暴露。2019年斯里兰卡恐怖袭击事件以及自2020年以来暴发的新冠疫情极大削弱了斯里兰卡外汇创收,乌克兰危机又进一步严重阻碍了斯里兰卡的粮食和能源进口、茶叶出口。2021年底以来,斯里兰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随着斯里兰卡宣布破产,债务危机引发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物资短缺及社会动荡成为广大民众必须面对的常态。短短几年间,普普通通的一枚鸡蛋价格从15卢比飞升到80卢比。2024年鸡蛋价格有所回落,但也还维持在50卢比左右。一般情况下,不管是僧伽罗人聚居区还是泰米尔人聚居区,村民家里很少饲养家禽,据说是为了避免气候造成瘟疫或引来蛇患,所以斯里兰卡的鸡蛋多是从国外进口或产自本国养殖场。 

  肉蛋奶关涉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民生商品的稳定供应也意味着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斯里兰卡约70%的民众信仰佛教,剩下约30%的民众由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及天主教徒等不同人群组成。尽管多数人口没有太多鲜肉需求,但全岛范围内每天蛋类和奶制品的消耗还是不可小觑。斯里兰卡各个地区除了分布有大大小小的政府运营的农牧场,有些地方还建有私人经营的养殖场,东部一些地方的泰米尔人还有游牧的习惯。在农业部门工作的朋友帮助下,我曾探访千年古都阿努拉达普勒城郊的一家养殖场。经营者同意我进入这个很隐秘的场所参观,但条件是不允许拍照或摄像。据说因为之前曾有动物保护组织提出抗议,所以养殖场里饲养的牛、羊、猪、鸡一般都不对本地销售,每天会有货车将肉蛋等产品运输到科伦坡等地。在大米等农产品出现全国性紧缺的情况下,随着这一枚枚鸡蛋悄然问世并辗转送上餐桌,斯里兰卡多元文化之间的界限以及复杂的社会矛盾似乎被遮蔽了。 

  云南大学迎来百岁生日当天,我先拜访了斯里兰卡北部的贾夫纳大学,又在当地朋友的陪伴下走访城区的残疾人友爱中心和老年人照护中心。由于在战火中饱受摧残,这里经历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失,内战停火后贾夫纳地区的生产生活逐步恢复,人口的迁移与重新定居以及战后的地方重建等成为贾夫纳大学社会学系长期关注的研究主题。事实上,这个国家曾经走过的曲折道路依然在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生活。2019年7月,我到东部亭可马里地区进行调查时就曾遇见过一个考古工地因属地管理权引起社会争议。当时,我的考古学家朋友非常担心这个事件可能会重新勾起好不容易平息的僧泰矛盾,他还专门在报刊上撰文以提醒大家小心战火再起。熟悉了斯里兰卡几千年来各种分分合合、纠缠复杂的历史后,就更能够理解斯里兰卡民众对和平与发展的渴盼。 

  我在西部省的甜水镇菩提村与斯里兰卡好友一家度过了2023年僧伽罗—泰米尔新年。尽管当时不少生活必需品依然不是那么充足,大家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富足,但村民们聚在一起共同庆祝佳节、彼此关爱的热闹景象使我动容。塑造理想的国家符号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就我近年来对斯里兰卡的观察而言,社会和谐是斯里兰卡“珍珠”最终取代“泪珠”的重要前提。 

  (作者系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