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婚姻习俗与贫困代际传递研究

2019-12-05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成都)2019年第3期

  内容提要:凉山彝族双重社会分层体系、家支身份与经济地位关系的分离以及婚姻匹配规则的转变,是彝族家支体系具有“资本”意义的根本原因。“家支资本”可视为彝族种姓身份在婚姻选择上的博弈筹码,影响着凉山彝族的阶层流动。凉山彝族特有的通婚规则,使“家支资本”参与婚姻选择并与经济资本进行兑换,不断攀升的彩礼使“异类匹配”的婚姻逐渐增多。家支的“资本化”和高额彩礼的出现,看似强化了彝族的家支身份认同,实质上加速了彝族等级身份系统的解体。

  关 键 词:凉山彝族/家支资本/高额彩礼/阶层流动

  标题注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彝族长期贫困与代际传递的实证研究”(16AMZ012)

  作者简介:王卓,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 成都 610065; 李蔓莉,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510275。 

  一、引言

  彝族彩礼(Bridewealth)是彝族传统的婚姻习俗,具有偿付和资助功能。随着凉山彝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彩礼金额也随之节节攀高:在2009年之前,彩礼金额平均在2万元以下;但2010年突然提高到7万元以上,且每年以2万元到3万元的速度急速上涨,给凉山彝族地区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诸多贫困家庭面临着难以承担的婚嫁重负,而且越是贫困的地区,彩礼金额要求越高,导致其陷入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

  关于彩礼上涨的原因有几种解释,包括:青年婚姻协商的自主权提升,并集体向新郎家庭索要彩礼①;市场经济导致贫困地区劳动力流动,形成对新娘有利的“女方市场”②;以及彩礼性质转变为“炫耀性消费”的途径。③但一般的彩礼理论和实践难以涵盖少数民族的地方性知识,因此本文力图为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的高额彩礼提供具有民族性的解释机制。当追求工具理性的现代性价值观侵入古老的村庄,凉山彝族特殊的社会分层与流动机制如何响应?家支如何从种姓身份转变为资本形态?“家支资本”进入婚姻领域后,如何催生了凉山彝族的“高额彩礼”?“高额彩礼”如何加深了凉山彝族的贫困代际传递?

  彝族地区曾经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家支”是奴隶等级制度的具体形式,彝语为“此伟”,作为父系的血缘集团,其含义为同祖先兄弟,集中体现了彝族社会的政治关系。等级制度和家支制度构成了凉山彝族奴隶制度的统治基础。“其他一切,无论是社会习俗、文化生活、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等,都离不开这两个核心。”④家支组织实际上构成习惯法指定和实施的权力机关,对个体和家庭均有约束力。在经历了民主改革、改革开放等之后,家支体系仍在彝族社区发挥作用。现有研究将家支作为社会集团组织形式,从传统的功能主义视角考察家支体系的组织和庇护功能,如传统习惯法的基层调解作用,家支嵌入凉山彝族的乡村治理等。

  事实上,由于凉山彝族婚姻制度形成于奴隶社会时期,其通婚原则与家支制度有密切的联系,实行严格的“民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等婚姻制度。⑤家支体系通过影响彝人的婚姻匹配,形塑着凉山彝族的阶层再生产。随着改革开放对彝族村落的冲击,更多的现代性元素改变了彝人物质精神生活。作为一种种姓制度,家支身份由直接传递的血亲关系所决定,在彝族的生活场域中,家支成为等级区分的符号。结合课题组的田野资料,本研究重点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家支分层与现代社会经济地位分层体系的关系;家支身份等级化的变迁,以及“资本化”的可能性。第二,随着彝族“等级内婚”的逐步瓦解,“家支资本”通过彩礼使“异类匹配”婚姻得以实现并开始泛化。

  调研地G村位于四川省彝族自治县A县,该县辖6个镇、13个乡,共129个村7个社区居委会,其中有106个贫困村,境内以小凉山彝族人口为主,主要聚居在县境内西南高地。G村生活着172户家庭,共计734人。该村大约形成于19世纪,其祖先主要来自大凉山的美姑县。从2015年9月开始,课题组以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深度访谈彝族村民,辅以专访县政府、学校领导和村委干部等,获得本研究的原始资料。⑥

关键词:凉山彝族/家支资本/高额彩礼/阶层流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赛音)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