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学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大连召开

2025-09-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班晓悦 赵徐州)9月20-21日,中国民族学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学术研讨会在大连民族大学举行,来自全国1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300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民族学发展大计,共绘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新蓝图。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理论研究司副司长熊芳亮在致辞中表示,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新时代民族理论研究提出的殷切期望。国家民委将一如既往加强与学界的交流合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共同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武雪梅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希望以此次年会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中展现新作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董文柱认为,民族学研究要与服务国家战略紧密融合,确保研究方向始终与党中央决策部署同频共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根本方向,更新研究范式,形成研究矩阵;要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多维视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的民族学学科体系。

  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校长强世功通过视频致辞,呼吁学者服务国家战略,扎根中国实际,开展自主知识创新,推动民族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他表示,民族学学会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凝聚学界力量推进学术事业向前发展。

  大连民族大学校长赵立涛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辞。他表示,学校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建设。此次年会对学校高质量发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民族学学报》复刊(第14辑)发布仪式,标志着这一重要学术平台焕发新生。

《中国民族学学报》复刊(第14辑)发布仪式 主办方供图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以民族学研究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共安排了13场主旨报告,设立了9个分论坛,与会学者围绕民族学学科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人类学与世界民族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边疆治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出版如何助力中国民族学学科建设发展等八个议题展开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延中系统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他认为,这一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要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发展大势,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适应大局的系统性调整和重塑。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何明聚焦新时代如何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普遍意义的民族学”,提出要坚持政治导向,准确定位学科,划清学科边界,回应国家战略,并推进方法创新,探索引入计算社会科学和AI技术。民族学学科体系构建既要贯穿党的方针政策,又要体现出学科建设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赛从经济视角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她表示,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的实施和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重大举措,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四个与共”理念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支撑。

  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院长张利国关注数字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问题。他认为,数字空间已成为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变量”,呈现“动态开放”“多元异质”“立体网络”的特征,应加强数字空间研究与开发,赋能共同体建设实践,重构共享与信任联结纽带。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继焦提出了中国式“国家—民族”理论,有效反驳了西方式“民族—国家”理论。该理论在继承“大一统”本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统一多民族的社会结构,实现了理论范式的转变。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色音提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源于历史实践的深厚积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内化为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各民族唯有将自身发展融入中华民族整体进步,才能汇聚起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强大合力。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田敏认为,中国民族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要合理继承优良传统,积极开拓创新转型。要深化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对话,在对西方理论进行批判性借鉴的同时,突出中国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体性、独立性和指导性价值。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关丙胜从共同体理论出发,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基础理论应基于人类共同体发展演变规律,思考如何让个体通过生命、地域、国家、文化等要素凝聚成为共同体。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伟华关注城市多民族社区研究,强调需兼具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视角,避免“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要以高质量的田野民族志突破研究方法困境。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教授杨文炯以“文化自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为主线,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他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精神基石,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支撑。

  本次会议首次举办的“学术出版如何助力中国民族学学科建设发展圆桌会议”,汇聚了20余位期刊界专家,共同探讨民族学知识生产与学术期刊的精准对接机制。青年论坛则展现了新生代的学术活力与创新思维。青年学者们聚焦边疆治理、中华文化符号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等前沿议题,凸显了扎根学科前沿、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与潜力。

与会人员合影 主办方供图

  本次年会形成了三点重要共识:着力系统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和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着力加强民族学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具体问题的回应能力;着力构建学术出版、青年培养与国际传播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

  本次年会充分展现了我国民族学研究的新气象、新高度。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民族学界将更加自觉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以扎实的学术研究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学术智慧与力量。

  会议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大连民族大学联合主办。

【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