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 通讯员 于占杰)7月19日至21日,“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学术研讨会暨东北三省一区历史学院院长论坛在辽宁锦州召开。会议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推进东北视域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通过加强东北三省一区高校历史学院办学经验交流的方式,构筑东北民族“三交史”研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脉络的发展与特色。
渤海大学副校长潘德昌致辞 主办方供图
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温荣刚主持开幕式 主办方供图
开幕式由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温荣刚主持。渤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潘德昌代表渤海大学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渤海大学学科发展特别是历史学学科发展情况。潘德昌表示,本次研讨会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加深对“三交史”研究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探讨,将积极推进东北视域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通过对东北地域文明的深入研究来展现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同时,进一步加强东北地区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办学经验交流,为东北地区培养优秀历史人才,为东北振兴、辽宁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韩东育在致辞中指出,民族研究不可落入来自西方的民族和民族国家的概念窠臼,必须关照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现实。“三交史”是中国56个民族几千年来的发展变化轨迹,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一个天然的过程,就像石榴只有自然长成才能抱得紧一样。历史学界要深化研究,以学理共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自己的贡献。
进一步深化史实研究
大会主题发言由辽宁大学历史学院院长王铁军主持。潘德昌介绍了近现代日本在华古迹调查与影像采集资料整理与研究情况,指出深入探究近代日本在华文化古迹调查与采集影像的历史背景、主要活动、主要成果及影响等,对于揭露日本文化殖民的本质意义重大。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淑娟对沦陷时期日伪打着“中日亲善”的幌子,通过影像宣传,试图达到掩盖侵略真相、诱骗中日两国民众的政治目的进行了深入剖析。
辽宁大学比较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韩毅以经济史研究为例,分享了历史比较研究的范式、理论和方法。吉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马卫东认为,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经历过西周大一统和秦汉大一统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其中,西周大一统是西周分封制的产物。在分封制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西周式天下一统的国家体制。相应地,在观念形态上也形成了新的天命观、天下观、王朝观、中国观、华夷观等早期大一统的社会意识。西周的天下一统国家体制和早期大一统意识形态促进了华夏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华夏文化认同的发展及周代民族的大融合,从而为秦汉建立郡县大一统奠定了历史基础,也奠定后世中华民族心理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院长李德锋从历史语境出发,对元朝先有年号后有国号的现象进行了解析,从年号确立过程中的多元群体性、元朝年号文化的多元内涵等交融视角对元朝国号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
会议分会场 主办方供图
会议分会场 主办方供图
会议分会场 主办方供图
在分组讨论阶段,与会学者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就内容而言,不仅有史实研究,还有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探讨,此外,还有“三交史”数据库建设等;在时间跨度上,涵盖了从先秦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地域上,主要聚焦于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各民族的联系与互动;在方法上,综合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并借鉴社会科学各学科、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异彩纷呈,深化了东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研究。
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六地”精神见证了辽宁的红色血脉。多年来,辽宁史学界一直致力于发掘反映“六地”精神的史料和开展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此次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抗日战争起始地的历史内涵、伪满洲国史、近代日本对华资源调查、东北调查委员会、抗美援朝时期辽宁的贡献、辽宁的新中国工业遗产等问题展开了研讨,以扎实的历史研究生动地阐发了“六地”精神的内涵。
此外,与会学者还围绕中日关系、中朝关系、中俄关系以及辽宁和东北地区的考古、文物与博物馆、历史教学等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不断开拓研究新视野
此次研讨会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新”:一是新视野。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域下,学者们对许多问题得出了新的看法,令人耳目一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二是新材料。此次研讨会的论文,除了利用传统的传世文献资料,不少学者积极利用档案资料、出土文献、考古资料以及域外资料(日文资料、俄文资料等),大大推动历史学研究;三是新观点。不少会议论文借助新视角或利用新材料,或对传世史料做出新的解读,从而获得新的观点,体现了学术争鸣;四是新力量。此次参会的专家学者中,除东北三省一区高校和科研、文博机构的教师、研究人员外,还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历史文博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他们提交的论文角度新颖,文献功底扎实,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肯定,是“三交史”研究的新生力量,且喜史学研究后继有人。
本次会议的一个特色议程是东北三省一区历史学院院长(历史系系主任)论坛。来自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各高校历史学院和科研机构的负责人,就高校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改革和方法、历史学学科发展、历史教育、历史学的课程思政等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研究,新时代的史学工作者既感到光荣又感到责任重大。各高校历史学院将在教学中更加自觉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开展历史学的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在科研上,致力于发掘历史上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梳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发展脉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史学基础,这是新时代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会议由渤海大学主办,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渤海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渤海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辽海发展高端智库承办,超星泛雅、渤海大学学报编辑部协办。
与会人员合影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