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赛音)9月26日,“北疆文化研究与构建研讨会”在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崔建民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崔建民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指南,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推进文促中心建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背景下的积极部署,目的是发挥文促中心综合科研平台和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围绕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新要求,肩负起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政策研究、国内外学术与文化交流合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推广与转化、科研保障服务、企业运营管理等职责任务。当前,文促中心按照院党组的部署要求,正积极投身于全面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的各项工作。“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学提供了丰富素材。文促中心致力于以地方合作为抓手,打造中国学调查研究样板,扩大地方学对中国学的边际贡献,更好地为中国学注入新思路、新内容、新动力。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行,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广泛的理论共识,传承发展好根植在祖国北疆大地上的优秀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简小文致辞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简小文在致辞中表示,内蒙古历史文化厚重,人文资源丰富,拥有西辽河文化、河套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疆文化融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是具有内蒙古特质的地域性文化品牌,兼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丰富多彩的内涵。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伟大时代号召,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广泛开展文化交流、着力建设文化强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提出了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战略谋划,通过深入开展“北疆文化”研究,讲好内蒙古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向世界展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中国形象,向全世界全方位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新时代中国,不断扩大中华文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内蒙古应有的贡献,这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科工作者必须肩负起的重要使命,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也专门成立了“北疆文化研究中心”,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借助北疆文化研究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实基础。他希望能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各位专家学者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在共筑平台、共建团队、共享信息、共创品牌等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整体合力,构建研究共同体,从研究理论、研究范式上加以引导,共同把“北疆文化”品牌立起来、打造好、叫得响。
在主题发言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在发言中表示,北疆文化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北疆文化研究要引入自然科学的相关成果,如谈及北疆历史上人群的迁移,离不开自然科学的数据及结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明具有五大突出特性,这五个突出特性也是北疆文化所应该遵循的关于中华文化建构的总体性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内蒙古是北疆的主要部分,但不是全部,二者互相不能代替,也不能混用。北疆文化研究需要开展更广泛的、多层次的合作,调动好国内外相关人力、智力资源,在广泛的联系中做好北疆文化研究。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孙若风在发言中指出,北疆文化有历史表达、学术表达,也有产业表达。文旅产业不仅是教民工程,也是乐民工程,更是富民工程。在富民兴边的过程中文旅产业发挥的作用非常突出,特别是基层的特色文化产业、特色旅游业在乡村振兴中全面发力,同时,凝聚能人回乡创业,带动家乡致富,把非遗传承人调动起来,让非遗传承融入百姓生活,既是当地城乡文明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现,也是保护文化传统的体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在发言中表示,在内蒙古自治区全范围打造模范自治区战略的促进下,提出深入研究北疆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北方的历史可以说涵概了大半中国史,无论从历史、文化还是区域上,内蒙古作为打造北疆文化的核心区具有针对性,也更符合实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北疆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北疆文化研究是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北疆篇。同时,立足北疆安全,文化建设要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夯实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在发言中提出,北疆概念的提出确定了其属性,既包括内向性与认同性、持续性与创新性、中华性与地域性。我们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域下,明确北疆文化的内涵和定位;在“四个共同”的主导下,构建北疆文化的话语体系;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纳入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要注重文化产业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主任彭丰文在发言中认为,首先,北疆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可以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北疆文化包含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担当文化长城的重任,为塑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维护国家统一安定发挥重要作用。最后,北疆文化建设有助于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维护亲仁睦邻友好关系发挥重要作用。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处理好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辩证关系,二是要与“内亚”等概念作区分,三是避免将北疆文化与游牧文化或特定某一两个民族画等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部边疆研究室副主任朱尖在发言中表示,北疆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是古今北疆地区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属于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疆的地域特别辽阔,文化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北疆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第一,北疆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典型精神标志,助推北疆地区各民族干部群众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思想共识,凝聚民族力量,强化责任担当,激发创业热情。第二,北疆文化是典型的各民族融合文化,对于今天促进北疆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圆桌发言和讨论阶段,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金海,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康建国,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翟禹等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