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0月18日,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秋季讲坛邀请到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担任主讲嘉宾,围绕“巴勒斯坦的建国问题”进行深度解析。本次讲坛由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主任周少青担任与谈人,与主讲嘉宾进行对话。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庄晨燕主持讲坛活动。来自全国多所院校科研单位的100余位学者通过线上方式参与讲坛活动。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作报告

世界民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主任周少青与谈

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副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庄晨燕主持
巴以冲突是当今世界最复杂、最持久的冲突之一,也是当下国际问题的重要热点。巴以冲突演变到今天,有其复杂而深远的历史渊源。孙德刚首先明晰了“小中东”“中东”与“大中东”的地域范围,指出中东地区集“能源政治”“地缘政治”“教缘政治”于一体的重要战略地位,进而转入对巴以冲突的历史溯源。在他看来,“宗教情结”“战争创伤”“大国介入”“‘时间在我’意识”是巴勒斯坦独立建国所面临的四大难题。巴勒斯坦建国进程,以1978年《戴维营协议》的签订、1993年《奥斯陆协议》的签订、2000年“新戴维营会谈”、2020年“世纪协议”的推出和《亚伯拉罕协议》的签署、2023年沙特和以色列拟相互承认等重大事件为标志,可以划分为六大阶段。在此基础上,孙德刚进一步聚焦加沙战争对巴勒斯坦建国产生的冲击效应,认为“两国方案”难以落实、巴以经济与政治面临多重挑战、巴勒斯坦政府改组、以色列蚕食约旦河西岸、巴以冲突的外溢和扩散、中东从“和解潮”到“冲突潮”是加沙战争所造成的重要影响。
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前景是当下国际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孙德刚对此提出了七种前景模式,分别是:“大以色列模式”“大巴勒斯坦模式”“两国模式”“一国一区模式”“联合国托管模式”“西方托管模式”“持久冲突模式”。其中,“持久冲突模式”,即巴勒斯坦永远在建国道路上,在他看来可能是最终的结果。孙德刚指出,巴以冲突的周期化、巴勒斯坦问题的本源化、巴独立建国环境复杂化、“两国方案”的空心化是理解巴勒斯坦建国问题的核心关键。此外,孙德刚还梳理和分析了中国参与中东安全治理,特别是促成巴勒斯坦问题在多边框架下解决所作出的积极努力以及面临的新挑战。
周少青在与谈中指出,巴勒斯坦独立建国问题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领土争端,演变为一个交织着国家或民族认同、历史叙事、宗教情感、大国博弈和国际法理的“复合型困境”。他从民族国家建构的视角对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作了五点总结:第一,巴勒斯坦建国的“法理基础”未减,但“事实基础”受到了很大的损害;第二,巴以双方围绕巴勒斯坦独立建国问题存在着“建构”与“消解”之争;第三,从巴勒斯坦内部来看,不同派系对于以色列建国的容忍度或接受度以及未来巴勒斯坦建国的理念或蓝图存在的分歧,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本身在安全、财政、关税等方面对以色列的高度依赖,缺乏世俗的民族主义精英等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巴勒斯坦的建国历程;第四,巴勒斯坦问题起于殖民主义,其整个过程伴随着基于地缘政治的“大国博弈”,受到外部力量的深刻影响;第五,以色列追求的基于军事优势和领土控制的“绝对安全”与巴勒斯坦追求的结束占领、实现民族自决的“共存安全”所形成的安全悖论,是解决巴以冲突最为棘手的现实困境。
在周少青看来,民族国家建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场“过期不候”的政治、社会及文化运动。对于巴勒斯坦建国问题,任何单一的解决方案都难以成功。唯有在尊重国际法理、承认民族认同、推动内部和解、重塑国际共识、重构安全逻辑等多个维度上协同发力,才有可能为这一“世纪难题”找到一丝出路。这考验的不仅是巴以双方的智慧与勇气,更是整个国际社会的良知与担当。
最后的互动环节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的与会学者与主讲人就“大以色列”计划的现实边界、巴勒斯坦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分歧及其达成“统一战线”的可能性、代际变化对巴勒斯坦问题的长期解决可能产生的影响、以色列“以实力求和平”战略的可实现性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交流和讨论。
(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秘书处 周洁/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