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召开

2025-09-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9月20日至21日,第十六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5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9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会议主题“守正与创新——新时代的汉语史研究”展开讨论。

  本次会议的学术交流呈现出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紧密契合会议主题“守正与创新”,积极探索学术创新之路,同时又坚守我国古汉语研究的优良学术传统。二是参会者以青年学者居多,展现了古汉语研究领域学术梯队的蓬勃生机。

  学术的本质是对“未知”的探索与“已知”的深化,求得新知是学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学术发展的核心动力。清华大学教授李守奎积极尝试构建新的理论体系,在题为《汉字理论变革的现实基础与理论背景》的发言中提出,汉字理论经过历次变革,每一次变革都是基于文字材料、社会需求等现实基础与一定的理论背景,而目前正处于汉字理论重构的新阶段,新的汉字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样基于现实基础与相关理论背景,如对文字性质的新认识。

  通过新材料重新审视旧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志平以《从出土文献角度探讨〈大学〉“亲民”于“新民”之辨》为题,以出土战国简帛文献用字习惯为佐证,证明《大学》原始文本应作“亲民”,为王阳明《大学》古本“亲民”说下一定谳。发现新证据,提出新观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冠明在题为《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的发言中,根据新发掘的证据指出,“其”“彼”“他”等几个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都与东汉开始的佛经翻译有密切的关系,它们由指示代词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是“接触诱发的语法化”。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李小军以《确信义语气副词的语义来源及演变机制》为题,分析了确信义语气副词的演变路径,发现大部分源于具有[+真实]语义特征的形容词,少部分源于具有[+不改变]特征的方式/情状副词。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教授黄劲伟以《“是NP”“是(一)量NP”“是NP一量”的历时计量学考察》为题,通过历时计量学方法考察汉语判断句三类结构的演变轨迹、功能分化及动因。与会学者在交流中还多次讨论AI等新技术在古汉语研究中的运用及其前景。

  创新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延伸。坚守优良学术传统在目前学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有着现实的意义。浙江大学教授汪维辉《语感对古汉研究的重要性——以高邮王氏父子为例》提出,语感是基于对语言事实的大量感性认识而形成的一种直觉,在古汉语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他以王念孙父子的几则札记为例,说明王氏父子的语感得益于他们精熟典籍、心细善思,而语感是王氏父子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因素。汪维辉教授呼吁,青年学者应重视深入研读文献、培养语感、厚植学殖,传承中国学术的优良传统。光靠检索语料库、利用人工智能是难以深入研究古代汉语的。

  与会代表中,青年学者占了多数,他们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给大会注入清新之风。在分组讨论中,青年学者围绕文字、语法、音韵、词汇语义等方面的重要议题进行探讨,既展现出扎实的文献功底,也带着鲜明的创新意识。青年的思想是活跃的,勇于且善于接受新事物,普遍呈现出积极运用新理论、新材料、新方法的倾向。同时,在经过多年学术训练以及近年来重视学术诚信和研究质量的共识影响下,也较为注意保持学术严谨性。这种“传承传统而不墨守,探索创新而不冒进”的态度,为古代汉语研究这门传统学科注入了新动能。

与会学者合影

  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六届,在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本次会议的召开有力推进了新时代古代汉语研究的深入发展,为古代汉语研究的传承与创新、为优秀青年学者的培养与自我展示提供了重要平台。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学研究一室与湖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湖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承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肖晓晖/供稿)

【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