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6月28日,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暨南大学研究生院承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与未来方向。
国家民委教育司一级巡视员李学锋,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党组成员、省民族宗教研究院院长罗龙,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孙彧等参加会议并致辞。会议开幕式由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夏泉主持。
李学锋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关键举措,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推进学科建设,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突破西方话语体系限制,强化理论创新与实践导向相结合。要加快完善课程体系、推动教材建设、加强师资储备,构建结构合理、交叉融合、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同时,通过成立学术组织、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强政策支持等措施,形成多主体协同、多层次联动的建设格局。
罗龙肯定了暨南大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并表示,未来应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罗龙结合广东省民族工作以及暨南大学的特色优势,提出以下三点工作建议:加强史料体系建设,挖掘岭南及港澳台侨相关史料;构建特色话语体系,创新港澳台侨叙事体系;完善理论体系建设,组建高水平学科团队开展基础和对策研究。
孙彧介绍,暨南大学始终秉持“为侨服务、为国育人”的使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传播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近年来,学校聚焦涉港澳台侨特色,整合多学科资源,获批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进入第二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试点。未来,暨南大学将继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湾区建设与文化传播中发挥“侨校”优势,持续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贡献“暨南智慧”和“暨南力量”。
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副院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王延中提出,学科建设的使命“紧迫且重大”,需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他表示,暨南大学作为试点单位,在港澳台侨事务、珠三角区域发展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与资源优势。他建议加大对珠三角及相关区域民族问题的系统性研究,探索民族工作的创新模式,利用暨南大学“侨校”优势,研究海外华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互动关系,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国际视野。
云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阮朝奇从云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经验切入,他认为,推进学科建设,关键在于立足中国国情、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云南民族大学围绕“边疆—交叉—融合”的路径,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关切,构建多学科协同的知识体系和人才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应在破除学科壁垒、推动知识体系自主化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切实回应新时代民族团结和国家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需求,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应有贡献。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根与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多民族和合共生、实现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进一步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念高度契合,二者的融合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学科体系构建的根本路径。在全球视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价值理念和文明智慧。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关凯以文明、历史、认同为核心,提出以正确历史观解析民族发展脉络,用知识手段铸牢“五个认同”。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紧密关联,呈现非西方路径的独特价值,对第三世界有普遍意义。因此,学科建设需融合文史哲与社会科学视角,提炼中国经验,将政策要求转化为知识生产,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创新发展。
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刘正寅表示,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迈入服务国家战略的新阶段,基地发展深植于暨南大学百年文化传统与多学科协同优势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需从中国历史传统中提炼思想资源,构建自主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他呼吁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外侨界语境中继续深化实践导向研究,推动文学、历史、国际关系等多学科共融,为国家重大需求提供理论支撑与人才保障。
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兼副主任陈奕平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包括政治、学科、交叉、实践四大属性,其中政治属性为核心,需以党中央决策部署为指导。针对“四重属性”,他提出构建“三大体系”,打造“四大高地”,推动多学科交叉,联动多方协同创新等建设路径。当前仍存在区域特色挖掘不深、理论转化滞后及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未来需以战略思维整合资源,深化区域实践与交叉研究,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
圆桌论坛环节由暨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郭团主持。国家民委教育司高校处处长金彦超,南京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主任杨晓春,西安交通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基地副主任王伟,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院长李从浩,西南民族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主任田钒平,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副院长冯瑞,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暨南大学教务处处长刘涛等就如何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等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的系统化、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高端智力资源的战略支撑作用,会议现场举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聘书颁发仪式。正式聘任王延中、孙熙国、关凯、陈平、刘正寅等五位学科专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为暨南大学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学术指导和战略支持。
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陈联俊作总结发言,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的学术工程,未来仍需与兄弟高校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学科建设的有益经验与思考,凝聚共识、协同推进,不断夯实理论基础、丰富研究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与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