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边疆发展,共谋新疆未来

2025-06-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5月24日,北京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与新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新疆·边疆发展论坛(二)”在北京举行。论坛邀请来自北京大学、新疆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展开深入研讨,为推动边疆地区繁荣发展贡献学术智慧。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产业结构的优化,新疆棉花产业正以崭新的姿态,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林芳菲以“新疆棉花产业变迁及农村社会转型”为题发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棉花种植业呈现出显著的规模化趋势,而土地开发与棉田的扩张背后反映了农业变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之间的深刻关联。此外,林芳菲介绍了棉花长产业链的特点以及其与国际市场的紧密联系,并简要分析了机械化采摘的普及对南疆农村社会结构、劳动力就业状况以及民族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孙嫱分析了少数民族在棉花产业链中的作用,以及兵团民营企业发展对当地居民就业的影响等。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王建民探讨了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历程,并强调了将个案研究与宏观理论相结合的重要性。他提出,年轻学者应当挖掘典型区域案例,深入分析其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社会变迁的深层次逻辑。此外,他还倡导,面对工业企业大规模进入农业领域,学者应超越传统观念的局限,依托详实的个案研究,重新评估农业在新型产业链中的战略位置,为新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关系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新疆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武磊系统地梳理了自20世纪80年代家庭农场兴起、民营经济萌芽,直至2009年以后企业数量与贡献度迅猛增长的脉络。他提出,政策扶持与社会环境的演变是推动兵团民营经济崛起的核心要素。当前,兵团民营企业已广泛布局于农业、工业、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在技术创新、就业机会创造以及税收贡献方面均展现出卓越成绩。他认为,兵团民营经济正逐步从传统农业加工领域向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转型升级。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娟谈到,边疆地区有着可以反哺中心城市的创新力量与实践经验。她提出,新疆辽阔的土地上,农业机械化正迅速推进,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得益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创新模式有望突破现有的认知界限,向全国其他农业地区传播扩散,激发新的发展活力。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袁剑专注于边疆地区沿边界地带的研究。他认为,霍尔果斯口岸和喀什等地不仅是地理上的重要节点,更是推动新疆产业转型和经济布局的关键支撑点。袁剑从南疆水资源管理的历史演变,到兵团农垦区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挑战等方面进行阐述,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为新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依丽米古丽·阿不力孜将研究视野聚焦于新疆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与政策分析,全面梳理并总结了新疆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当前,新疆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统筹管理、深入挖掘各民族的传统生态智慧,并积极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疆特色路径,为推动新疆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严海蓉在讨论中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党建引领两大核心议题进行阐述。她将焦点对准新疆农村,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建立在村庄共同体单元的基础之上,才能茁壮成长。在调研中,她注意到地方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这一基层创新实践,并对其背后的“党建与民生经济深度融合”的逻辑进行了分析。 

  论坛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与新疆大学社科处副处长秦海波共同主持。李建新在闭幕式的发言中提出,本次论坛通过跨学科的视角,为新疆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实践上的指导。他进一步呼吁学术界持续关注边疆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性与普遍性问题,以推动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战略需求。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