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4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举办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论坛第70讲。本次论坛邀请德国美因茨大学语言学系主任、欧洲科学院院士沃尔特·比桑(Walter Bisang)作了题为“东亚及东南亚大陆语言量词的类型学研究(A typology of classifier systems in East and mainland Southeast Asia)”的学术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丹青担任与谈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主任、《民族语文》编辑部主任黄成龙主持论坛活动。
主讲人 与谈人 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所务工作)丁赛致辞。她介绍了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并强调语言学科与国际学界保持的紧密联系。丁赛对沃尔特·比桑(Walter Bisang)的学术分享表示感谢,认为此次讲座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了宝贵平台。
在主题讲座中,沃尔特·比桑(Walter Bisang)系统探讨了东亚及东南亚语言中量词的多功能性及其类型学特征。通过对汉语、壮侗语、苗瑶语及泰语、越南语等语言的案例分析,他提出量词不仅具有计数与分类的功能,还承担单数或复数标记、定指或不定指标记、领属标记、关系从句标记和名词化等多种语法功能。此外,量词的使用还与语用学(如越南语中量词强调话语重要性)、信息结构(标记对比话题或焦点)及话语(作为前景化元素高频使用)密切相关。社会文化因素也影响量词的用法,例如泰语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专用量词,以及威宁阿卯苗语中反映说话者身份的特定形式等。沃尔特·比桑(Walter Bisang)还深入探讨了量词系统的语法化路径,强调其多功能性与语言使用场景的深度关联,既承担基础语法角色,又参与构建社会文化意义。这为理解量词的类型学多样性提供了重要框架。
与谈环节中,刘丹青认为,讲座清晰展现了东亚及东南亚语言量词的共性与多样性,并结合汉语提出四点见解。第一,以“三朵云”为例,指出普通话量词的强制性存在系统性差异,在北方汉语(如北京话)中可省略,而南方汉语(如粤语)严格依赖,存在类型学意义的差异;第二,通过“一个五斤的西瓜”等结构分析多重量词嵌套现象,并以苏州吴语“这个三本书”为例说明量词功能远超传统分类范畴;第三,以粤语动词重叠结构(如“看看书”与“看看本书”的对比)论证其对宾语定指性的强制约束作用,强调语境影响;第四,探讨唯一性名词(如“太阳”)的量词使用,指出其受语用驱动,体现量词系统的灵活性与语境敏感性。
沃尔特·比桑(Walter Bisang)对刘丹青的讨论进行了理论回应和学术延伸,并呼吁学界重视东亚、东南亚语言中量词功能的类型学独特性,认为这些特征能为全球语言的语法化研究提供关键参照。
本次论坛通过理论探讨与案例分析的结合,不仅为量词类型学研究开拓了新视角,也为建立更具包容性的语言学理论范式提供了可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陈国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