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研究

2025-04-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 通讯员 钟荣帆)3月29日,首届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召开。

  学者围绕“近代边疆社会变迁”“边疆学术理论与方法”“边疆治理历史经验”“海外边疆研究”展开研讨,通过中国近代边疆的多维度基础性研究,以宏观理论与微观调查相结合、历史维度和现实需要相结合,为国家边疆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术支撑。

  边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其知识体系必然是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融合。《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教授李大龙提出,相较于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更能彰显“中国自主特点”。构建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边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其知识体系必然是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深化边疆治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彭文斌从近代史、边疆学术思想与乡村人类学等多元视角,解读西南地方性研究的三重话语,并从近代史中西对冲与现代化叙事的角度展开深度思考。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郭建勋以《康藏前锋》报刊与孙明经《西康》系列电影为研究对象,分析民国时期现代媒介在边疆民族国家观念传播中的协同作用,揭示文本叙事与影像记录对于凝聚边疆认同所具有的特殊价值。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副院长徐百永系统梳理清代至民国西藏文献编纂脉络,强调文献书写对边疆认同建构的重要性。

  中国自主的边疆知识体系必须廓清一些学术概念、演进、特色等基础问题,明确边疆研究的基础问题、理论实质和价值意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宋培军通过回顾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程,解读“族类”“民族”“种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与边疆研究相结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中国边疆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励轩梳理了民国以来藏文“中国”称谓的演变历程,指出藏文“中国”的统一彻底解决了民国以来“中国”藏文译词模糊和歧义,对藏族同胞深化现代中国认同有重要意义。四川师范大学华西边疆研究所教授孙勇深入探讨国家陆疆治理与边疆的整体关系,内容涵盖新时代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边疆治理、一般边疆学视域下的全方位治理,以及陆疆地缘的内在关联性、多重边疆治理与大边疆战略的关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罗静认为,我们要通过边疆田野调查构建实证研究范式,将学术探索与国家治理相结合,为民族政策与边疆学发展奠定理论基石。

  现今的边疆研究多集中于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等传统学科,研究多局限于历史时期、传统地域、边疆文化等特定方向。如何打破传统边疆研究时空限制,提升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的深度与广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辉以20世纪50年代西藏民主改革为例,分析中国共产党“治理组织科层化、治理政策体系化、治理方式差异化、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实践路径,提出制度创新对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启示。新疆大学法学院教授白京兰打破传统法学研究,将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引入边疆法律研究中,强调从法律文本与民族习惯的互动关系中去理解和研究多民族地区的法治现象。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汪洪亮主持开幕式。汪洪亮提出,对边疆学术史的研究,就是重访边疆学术的历史现场,重温边疆学人们的思想和主张,既是向前辈先贤致敬,也是发掘思想和学术资源。我们要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整体布局,助力边疆地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学知识和理论体系,为国家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学术支撑。

  研讨会期间,首届中国近代边疆学术史青年论坛同步举行。青年学者以跨学科视角,着眼近代边疆学人与学术,为近代边疆研究注入创新活力。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联合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