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下的跨境语言实证研究

2025-04-30 来源:光明日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是世界上陆上邻国最多、陆地边界最长的国家,其间分布着数量众多且情况复杂的跨境语言。跨境语言是指分布在不同国度的同一语言由于国界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变体,是重要的学术资源和提升民族语言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学术研究者应自觉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将问题意识贯穿于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因此,跨境语言实证研究要始于微观个案,立足本土、聚焦前沿,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其语音、语法、词汇的本体结构和语言使用功能特点,比较并揭示其共性特征和国别分化,助力睦邻兴边和边疆语言文化安全建设。

  着眼国家战略需求

  云南拥有4060公里的边境线,通达中南半岛、肩挑两洋,是我国唯一同时毗邻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省份,25个边境县市与缅甸、越南、老挝的九省(邦)接壤,一寨两国、一井两国、一田两国等在云南边境地区时有所见。云南的少数民族语言中,多数存在语言跨境现象。如藏缅语族中的傈僳语,不仅被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县、福贡县、泸水市,保山市的腾冲市、龙陵县,德宏州的盈江县、瑞丽市、陇川县的傈僳族使用,还被缅甸北部密支那城北的阿腊、俄兵、迈施、巴腊言、康马、古母、施最、马开等寨子的傈僳族使用。苗瑶语族中的瑶语,被分布在中越边境的河口瑶族自治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麻栗坡县、富宁县,中老边境的勐腊县等地的瑶族使用,也被越南、老挝、泰国、美国等国家的瑶族使用。

  这些分布在不同国家的跨境语言不仅是境内外族群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还兼有表达情感、传录文化、标识身份、强化认同等社会功能。跨境语言之间存在“同”和“异”的对立统一关系。“同”体现为语言同源以及使用跨境语言的族群在服饰、习俗上大致相同,由此凝聚人心,促进语言文化交流,强化民族认同,维护语言安全。“异”体现为跨境语言朝着与所在国家通用语趋同的方向演变,以及语言活力、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国别分化。可见,研究跨境及边境语言的使用状况、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华文教育等问题,能够发挥“兴边睦邻、戍边护疆”的重要作用,从语言学的角度服务国家语言安全战略。

  聚焦学术前沿和学术创新

  追“风”赶“潮”式的学术投机不能产出原创性学术理论,机理研究不透,自然无法真正提炼标识性概念。人文社科工作者要自觉结合学术前沿分析问题,善于进行学术创新,为解决国家安全和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学理支撑。

  就跨境语言实证研究而言,以聚焦学术前沿与学术创新为导向来分析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开展相关研究,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境外苗语分布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及美国、法属圭亚那等国,属于中国苗语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但长期以来,境外苗语的研究阵地一直由欧美学者占据,我国学者的代表中国声音的有力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以形态丰富的英语为参照来研究形态缺乏的苗语,显然存在视角偏差。我国学者要立足语言优势和地缘优势,以东南亚苗语的语言事实来搭建理论框架,审视东南亚苗语源于中国苗语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的共性特征,从接触语言学审视东南亚苗语的亚支系分化和国别分化,不仅摸清境内外实际情况,更要提升学术话语权。第二,练就扎实的田野调查功底和学术实践能力。人文社科工作者要自觉扎根研究一线,在边境地区、民族地区等调查点细心观察、深入访谈、大量记录,收集关于语言本体、语言功能及社会人文的一手材料,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和数据基础。第三,立足于调查材料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吸纳西方语言学流派的有益方法和经验,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坚持独立自主,探索新范式、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产出源于中国大地的原创性成果。

  注重学术积累

  解决重大问题无疑需要长期的学术积累,而学术积累源于探究一个个彼此关联的小问题而形成的问题系统。我们常说学术研究应该“看大做小”,即以目标为起点,从微观问题入手,做深入的个案研究,“小题大做”。舍弃刚开始做研究就想解决大问题的思维,根据自身学术积累切实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幅员辽阔、边界线长,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要以全球视野审视周边,增强做好周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边疆地区科研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语言文化资源优势,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所要解决的问题并进行长期学术积累。在研究语言国情时,从边境及周边个案问题入手,走进调查点收集一手材料,基于调查材料做有创新性的个案研究,通过不断的个案研究积累获得边境或周边语言国情的中观及宏观认识。在研究语言本体时,选择尚有大量空白点的跨境语言入手,描写、解释跨境语言的国别分化,踏踏实实扎根边境及周边研究的学术土地,让自己的学术研究具有独特性和源源不断的新的增长点。

  学术积累需要长期深耕、深入观察、探索创新,研究领域由“点”到“面”,研究视角由单一到多元,研究资料由微观到宏观,研究方法由模仿到创新,由此“积跬步,以至千里”。

  人文社科工作者应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基本的学术探索路径,将学术之根深扎在祖国的田野上,将学术志向锚定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将学术眼光聚焦在学术前沿和学术创新上,从具有创新性的小问题做起,进而努力解决重大问题、核心问题,自觉地把学术追求同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者:余金枝,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苗语方言地图集”首席专家、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