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唱响民族文化自信的最强音

2025-04-02 来源:学习时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考察了黎平县肇兴侗寨,当抵达侗寨门口时,身着民族盛装的村民们唱起了著名的侗族大歌,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侗族大歌的艺术起源、曲调特点、演唱形式等方面的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珍贵的口头传统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被称为“侗族大歌之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自2004年以来,多次前往黎平县的肇兴、岩洞等侗乡调研。笔者也是其中一员,于2009年参与了两次调研,感受到侗族大歌的文化魅力。

  第一次到竹坪侗乡考察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那时正值“三月三”,当研究团队抵达寨门时,侗族乡亲们早已身着节日盛装按照传统在寨门外迎接我们。寨门外带头的女歌师领着大家唱起了一首《拦路歌》,与我们同来做客的岩洞女歌师则带着队友回唱一首《开路歌》,于是大家顺利进入了侗寨。一位德高望重的寨老庄严地走在最前面引路,大家浩浩荡荡向竹坪的鼓楼进发,一路上有村民夹道欢迎。

  到了鼓楼后,要进行“踩歌堂”仪式。寨老们鱼贯走入鼓楼里,那里早已备下苦茶,只见寨老们用指尖沾点茶水敬献侗族的女始祖“萨岁”。“踩歌堂”时人们手拉手围成圈,由老歌师领唱《祭萨歌》,其余众人和声同唱。参与仪式的侗民环成同心圆,在整齐的踏步韵律中形成人声的复调和声。这种被归为“礼俗大歌”的古老吟唱,体现了侗族大歌多声部合唱的技法,其内容也强化了族群的集体记忆。

  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上都靠歌唱来传承民族的历史文化。侗族大歌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更是承载着族源记忆、伦理规范、生态智慧的立体文化系统,对于侗族人民的文化传承和凝聚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音乐的独特现象

  侗族大歌的曲目包罗万象,按内容可划分为七大类型:“鼓楼大歌”是用于迎接宾客时在鼓楼里演唱的大歌,由主客男女双方歌队对唱,以情歌、叙事歌为主,是智慧的交锋。“声音大歌”运用人声模仿大自然的音响,如流水、鸟鸣、蝉声等,宛如天籁之音,可以说是一种音声练习。“叙事大歌”多是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通常是本寨歌队去做客时要回应各种场合考验时所唱的歌。“礼俗大歌”即每年正月初二祭祖母堂时唱的歌。“戏曲大歌”一般是在侗戏开场前或收场时群众合唱的歌。“童声大歌”则由儿童演唱,内容多为儿童游戏及知识传授。“混声大歌”?是男女混合声部的大歌,具有丰富的和声效果。吴碾孟曾是竹坪的老歌师之一,她教过许多晚辈,传授《蝉歌》《知了歌》《三月歌》《叹惜青春歌》《父母恩情歌》《珠郎娘美》《祖公上河》等歌。她声称:“我什么都会唱,(我们的侗族大歌)唱一辈子都唱不完。”

  在过去,几乎每个侗乡都有自己的侗族大歌队,而歌队的灵魂人物——歌师们,常在农闲时开启歌唱教学。歌师们大多愿意无条件地给年轻一辈教歌,他们大多曾是歌队的优秀歌手,长期积累下大量的传统歌调,也精通侗族的风俗民情,具有丰富的对歌经验,善于即兴编唱新歌对答各种仪式场合。这些歌师白日里务农,晚上则在自己家中给年轻人教歌传歌。歌师们还善于根据每个人的音色来明确他(她)适合的声部,继而甄选和精准地训练。这种依托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使几十人的合唱无需指挥便能自然成调,其多声部的精密程度堪比专业合唱乐团,可以合成天籁般的音声。在一些社交对歌活动中,常常会看到歌师们陪伴着年轻人,他们在现场做一些指点。

  在传统社会,每当夜幕降临,侗寨还会有另一番歌声交织——男女青年在翁堂里举行“行歌坐月”。小伙子们带着牛腿琴和琵琶三五成群赶来,姑娘们也一同到来纺纱绣花,他们弹着琴唱着歌,互诉情意。调研期间我们看到了“行歌坐月”的展演,岩洞来的侗族大歌队与竹坪的大歌队交叉进行了对唱。这些情歌既考验对方的人品和才华,也暗含婚恋伦理的教化功能。

  从进寨出寨到祭祀祖母,从鼓楼踏歌到月堂传情,侗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歌,他们将音乐基因深深植入自己的文化肌理中,也正如他们常说的“饭养身,歌养心”。他们以歌唱构建自己的文化生态系统,在代际传唱中完成文化的传承。

  文化传承的现代启示

  在侗族社会的时间坐标系里,一年四季几乎都有相对应的侗族大歌展演契机。如农历二月时有赶社节,人们纷纷去赶社,到野外踏青,临近寨子的青年男女互相宴请并到歌堂对歌;到了三月的播种时节,人们同样要吹芦笙、放花炮、踩歌堂。之后还有四月八登山节,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尝新节,七月祭祖节,八月赶歌坪,九月甲戌节,十月吃冬节,十一月平安节,十二月过侗年,这些节日都是唱大歌的契机。这种以节气为经、以仪式为纬的文化网络,通过周期性地歌唱,将天文历法、农事经验、伦理规范熔铸为无文字族群的记忆载体。

  侗族大歌以其多声部的自然和声在世界民族音乐形态中独树一帜。早在1986年秋,侗族大歌就已经走出了国门,亮相在法国巴黎的金秋艺术节,当时欧洲的乐评界将其描述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历史性认定,将侗族大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获得“非遗身份”并非文化保护的终点,而是创造性传承与发展的起点。多年来,从各地侗乡政府到社会各界,都在关注并推动侗族大歌在新时代的传播与创新。最新的案例之一是贵州侗族姑娘组成的“舞月蝉歌”合唱队,以侗族大歌的多声部唱法演绎了2025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宝莲盛开”片段的配乐,其音色空灵婉转,深深打动了听众。可以说,这些侗族姑娘以流传千年的侗族大歌唱响了民族文化自信的最强音。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
侗族大歌:唱响民族文化自信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