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开山之作

2024-07-01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教材自出版发行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里程碑式的教材”。已有学者陆续从不同维度评价了《概论》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例如何星亮先生从“四个第一”,即第一部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编教材;第一部科学阐释中华民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材;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教材;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历史观的专著,论证了《概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奠基之作”[1]1-5

  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中国教师教育的排头兵,坚守初心使命,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自2021年2月起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开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识教育课程,而笔者正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之一。笔者拟从一名授课教师的视角,分析《概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开山之作,所具有的鲜明的开创性与开放性特点。

  一、《概论》的开创性特点

  《概论》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统编教材,是一本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公共课教材,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具有鲜明的开创性特点。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教材定位、教材理念、编写体例、叙述模式和主要内容等方面:

  第一,从教材定位看,《概论》填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家统编教材的空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而且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通过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有助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有助于增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信心和决心。近年,虽然全国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始终没有一部统编的通用教材。《概论》的出版,毫无疑问填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家统编教材的空白,具有不世之功。

  第二,从教材理念看,《概论》牢固树立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2]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3]《概论》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有助于扭转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固有的、过时的旧认知,并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第三,从编写体例看,《概论》超越了传统王朝断代史与各族族别史的固有体例。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学术界已经相继出版了数十本关于中华民族史的著作或教材,“有的从个别性的角度探讨历史上各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变迁,有的则从王朝史、国家史的角度阐述各民族的历史变迁”[1]4,无一例外,都没有超越传统王朝断代史与各族族别史的固有范式。

  《概论》在编写体例上实现了伟大飞跃,跳出了传统王朝断代史与各族族别史的固有书写范式。《概论》前两讲从基本概念的界定入手,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第三讲至第十五讲以图文并茂、大量生动翔实的资料和史实,论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演进的历史阶段、发展脉络、内在规律和主要特征;第十六讲立足百年变局,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第四,从叙述模式看,《概论》立足于中华民族整体视角和中西比较视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4]《概论》在叙述模式上,真正从中华民族整体视角看待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展示了中华民族从起源、扩大、发展、进步,到最终形成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科学揭示出中华民族演进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5]从中西比较的视角,《概论》分析了西方民族国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所展现出的不同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诠释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第五,从主要内容看,《概论》积极吸收利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最新成果。

  2023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近年,学术界瞄准研究方向,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和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为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而不懈探索,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新成果。《概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遵循,其主要内容充分吸收利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最新成果,坚持以史带论,论从史出,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论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的历程。因为将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融入了教材,所以《概论》能够起到铸魂育人的作用。

  二、《概论》的开放性特点

  《概论》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既体现在编写过程中,又蕴含于出版发行后。

  在《概论》正式编写之前,国家民委曾组织六所直属民族高校分别编写了六本讲义于所在学校试用。2021年,国家民委组织多所高校学者联合成立编写组,正式编写《概论》,并于同年11月完成了约25万字的第一稿。初稿完成后,编委会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为了提升教材质量,不仅重新组建了一个国内顶尖的编写组,而且重新设计了书稿框架,并着手重新编写,于2022年11月完成第二稿。《概论》第二稿完成后,编写组又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纲要》编写组合作,重新编写第三稿,并于2023年4月完成征求意见稿,同年7月下旬完成试用本。之后,国家民委组织全国50多所高校的110余位教师在北京集中参加了《概论》第三稿十六讲内容的试讲研讨,并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综合这些意见,编写组又反复修改完善,才最终定稿。[6]375

  在各类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像《概论》这样能够动态调整编写组人员,汇聚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乃至建筑、艺术等领域的3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百余位资深学者,实属罕见;《概论》数易其稿,并在试讲全部内容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最终定稿,更是难得。

  《概论》是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第一部国家统编教材,自正式出版发行以来,依然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专门在与《概论》同步上线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资源中心”开通了教材意见反馈通道,广泛征集各类意见和建议。该举措为的是持续做好《概论》周期性修订工作,不断推出新的版本,更加精益求精。这一做法在其他各类教材的编写、出版中,绝对是少有的。

  总而言之,《概论》既是一部国家统编新教材,也是一部学术研究新成果,堪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开山之作,不仅能为各所高校上好这门课程提供重要支撑,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而且也会在不断的教学与研究中进一步丰富发展。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暨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副主任)

  参考文献:

  [1]何星亮.《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奠基之作[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17-21.

  [2]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7日)[N].光明日报,2019-09-28(2).

  [3]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150.

  [5]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5月15日)[N].人民日报,2019-05-16(2).

  [6]本书编写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23:375.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