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的新开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民族访问团在西南

2024-06-17 来源:北京日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新中国建立伊始,党和国家决定组建一支迅速前往边疆地区宣示、慰问的中央访问团。1950年7月,中央相继派出了西南、西北、中南、东北内蒙古绥远4个访问团,各大区及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专区也分别派出了访问团。

  访问团的任务是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毛泽东亲自会见了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的负责人,听取了关于民族工作和访问团准备情况的汇报。毛泽东对访问团提出了明确的指示,强调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所遭受的长期压迫和隔阂等历史因素以及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破坏活动对民族关系造成的误解。因此他指出,访问团的任务是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并代表中央人民政府进行历史上首次平等而友好的访问,以此帮助中央人民政府在民族团结方面取得良好的开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对这个新生政权并不了解,部分民族上层甚至存在敌对情绪。因此,中央访问团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向少数民族群众宣传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同时通过沟通联系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促进民族关系团结和谐。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周恩来总理和中央及国家相关部门认真筛选了访问团成员,确保团队中包括有丰富民族工作经验的领导干部,从事民族语言文字、考古学、文学艺术研究的专家以及各领域的民族事务工作者,并特别配置了医疗队伍、放映队和摄影小组。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对促进各民族地区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为访问团的任务做了全面规划。访问团还携带了慰问品,包括毛主席的像章和照片,以及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的亲笔题词。此外,还准备了砖茶、绸缎以及针线、彩线、小镜子等女性用品作为礼物。访问团在宣传政策、慰问各民族群众的同时,也对各民族的社会发展情况开展调查,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各民族的关系、群众的要求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记录。

  费孝通把1951年和1952年这两年视为进行民族研究真正的开始

  以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刘格平任团长的中央访问团西南分团率先成立,对民族学、社会学颇有建树的费孝通及夏康农为副团长。费孝通在回顾和总结中,把1951年和1952年这两年视为进行民族研究真正的开始,他说那时的条件很艰苦,偶尔才能坐上大卡车;在看望少数民族同胞时,给他们带去很多慰问品,帮他们看病送药。在相处中,能够感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善良和热情。大家时常在一起歌舞玩乐,相处甚好。在和谐的关系中,访问团想了解什么,少数民族群众就讲什么。“在和众多的少数民族直接接触中,我才深切体会到民族是一个客观普遍存在的‘人们共同体’,是代代相传,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我理解到了民族不是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个实实在在的社会实体。”

  在解放之初的大西南地区,涵盖了西藏、西康、四川、贵州及云南五个省份,仅包括藏族、彝族、苗族、白族、傣族、壮族、哈尼族在内的3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就超过了1800万。费孝通指出,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程度十分复杂,有人甚至说,真像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从原始部落社会、奴隶社会,到各种形式的封建社会都有,有些还有了资本主义因素。这许多不同起点的民族,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便产生了一个怎样处理不同情况的少数民族发展的问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因势利导,从实际出发,分别采取群众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我们政策的基本精神,但首先需要了解各民族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状况。访问团在初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任务,成为1956年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国少数民族历史调查工作的来由,也是后来建立民族研究机构的先声。

  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建团、到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中去建团

  1950年7月21日,邓小平针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问题发表了《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强调了这一地区在解决少数民族问题上的重要性,提出宣传民族政策的同时要搞好民族团结,这是民族工作的核心任务。当时的西南地区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利,少数民族分散居住。访问团出行几乎都靠双脚步行,一年半的时间里,访问团成员的足迹遍布了云南、贵州、四川的山川田野,深入到每一个能够到达的村落和山寨。在西南地区访问期间,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员只有一位,沟通交流受限。但歌舞演员们颇受当地各少数民族的喜爱,在载歌载舞中,已突破语言的障碍和风俗的不同,彼此的心紧紧相依。在宣传政策时,访问团灵活运用歌舞、相声、京剧等文艺表演形式传达党中央和毛主席对各民族群众的关怀,扩大普及面,增强影响力,提升宣传效果。仅西南访问团二分团就演出戏剧共52次,观众达14万余人次。

  少数民族青年大多能歌善舞。访问团中的文工团成员在访问各地时,与当地的各民族群众共同歌舞,不仅表演自己的节目,还虚心向当地民众学习不同民族的歌舞文化,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演,使各民族群众感受到民族平等参与的欢乐。在这一过程中创作并流行起来了《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这首歌曲,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基础也是在那时候确立的。许多爱好歌舞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坚持要求参加访问团的文工团,从而启发了访问团领导,作出筹建全国性民族文工团的决定。这就是后来民族歌舞团成立的序曲。

  1952年9月1日,“民族文艺工作团”诞生。周恩来总理发出了“我们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要在艺术上体现出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发展”的指示。名誉团长费孝通根据民族地区的调研工作明确指出,一个要为少数民族服务的文艺工作者,必须能掌握民族政策,熟悉所要服务的少数民族的社会情况,在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工作,所以必须克服轻视政治学习的错误思想。他认为,为少数民族服务的文艺工作者的任务首先是通过文艺工作来宣传我们党的民族政策,主要是团结各民族,尤其是消除少数民族在过去历史中所遗留下来的对汉族的仇恨。其次是要启发少数民族的觉悟,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的社会改革。建团仅十余天后,费孝通就提出“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建团、到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中去建团”的倡议。于是,刚刚成立的民族文艺工作团沿着费孝通等前辈的足迹前往祖国西南,深入民族地区采风,进行艺术创作。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