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作为民族工作的一线“铁军”,要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尖刀班”和“排头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是民族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理论要求和实践行动。贯彻好、传播好、践行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话语”和“声音”,是民族高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落实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任务;是民族高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教育教学高质优质发展的重要内容。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格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全新论断,为民族高校加强学校自主办学能力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为建设高质量思政教育体系,实现高等教育强国之路,提供了新赛道,开辟了新领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的空间格局开辟思政教育优质开放的新赛道
民族高校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理论与实践的全过程,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温度、广度、深度和力度。
(一)以“大时代”的新格局,丰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是民族高校坚守铸魂育人的初心使命
民族高校应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育人体制机制,完善培育培养体系,建设教学研践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造高品质的教学资源供给。在教学改革上,体现民族高校在守正中融合创新的学科视野,在教学实践上,切实地做到了“四活”。
首先,民族团结教育素材的选择要“活”。聚焦时政热点,将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守边护边中涌现的先进人物、英雄榜样的生动故事引入课堂,成为“大思政课”最鲜活、最生动的素材。在教学和宣传教育中,不仅要把历史上和当下传颂于百姓中间的佳话外化为让学生们可感可知可信的民族团结故事,同时也要注重把这些可圈可点可敬的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人物内化为引领学生在民族团结奋斗之路上的精神标识。其次,思政实践活动主题要“活”。要注重可信性、可视性、可触性等情感体悟和沉浸式体验,培育大学生增强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引导学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忠实崇尚者、自觉维护者、坚定捍卫者。再次,“第二课堂”、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实景体验要“活”。在课堂上以启发式、情境式、沉浸式、体验式、探究式、咨询式为着力点,教师在信任理解和轻松执教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藏的道理学理哲理讲清、讲透、讲深、讲活,做到用丰厚的学理回应学生,用丰富的思想说服学生,用丰润的精神引导学生。以“第二课堂”为契机,把校园作为宣讲阵地,数字化沉浸式展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图景。最后,教学资源载体的拓展要“活”。用好虚拟仿真创设教学场景,用活慕课、雨课等教育资源平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形成新的学术增长点和创新点。
(二)以“大历史”的活思维,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是民族高校坚定历史自信的思想涌流
从历史维度全面系统讲清楚“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何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等内容是教育教学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让学生们在学懂弄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和内在逻辑的基础上,综合系统阐明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在课程建设上以“大思政课”的战略眼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打造成国家级一流精品课程。在践行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力求做到思政宣传教育要有“情”;指导学生实践报告力求“精”,教师教学技能水平达到“专”;学校培育格局凸显“大”。在具体的课程改革上,打破学科领域的壁垒,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融合,打通知识传授和思想引领“双塑造”的通道,推进知识要素向数字知识的赋能转化,实现数字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释放新增量,增强“大思政课”的浸润性和思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形成高质量的思政教育体系。
(三)以“理论+实践”的大通道,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是民族高校高质量教学的生动彰显
在学理阐释上,要体现学术的前沿性与理论的先导性,政治的话语权和规范性的有机统一,以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加强对中华民族历史的研究,阐释好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并育共存的关系,构建完整的话语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学科体系,开创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完整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范式。
以“大思政”格局,阐扬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思想逻辑并做好调研走访和宣介工作,有效地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发力。一方面,以数字化、网络化的多维传播矩阵,扩大宣传的力度、广度和高度。从校内纵深推广到社区、军队、企业、机关、楼宇、宗教场所等,做到用深度的理论、宏大的格局,有温度的语言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各族群众的心中,同时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在理论上有建树,在实践上有创新,打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示范课程;另一方面,以数字化为新增长极,扩大社会影响,提升社会效益,以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微视频”平台形成新的传播大道,扩大民族高校的声誉度和知名度,发挥民族高校“头雁”精神,在全国高校掀起共同上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课程的热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的育人模式叩响思政教育高质量进阶的大门
民族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改革之路上,以竞发的学科优势,打好学科建设的“组合拳”,在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等学科建设中植入并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图谱,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理谱系作为考核学科建设新突破和大发展的关键指标,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之路,提供了独具民族高校特色的学科资源、学术优势、实践平台。
(一)丰盈学科知识,拓展教学内容,用历史和事实解答现实之问
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现实维度、实践维度阐释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内涵、核心要义、内在逻辑、价值机理,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标识性的“时代画音”,通过多维多元的历史镜像,照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最新表达,从概念范畴、核心要义、精神实质、深蕴内涵、实践要求等方面作出意蕴宏深的学理阐发,以历史观照和时代启示集中阐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个“必然要求”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的丰富内涵。
(二)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教学资源供给,建立健全思政教育教学体制机制
实现教学的数字化管理,以网络化、信息化赋能教学,优化教学“画像”,将教学信息网络化延伸为时时学、及时学的泛化空间。让学生走进“网端”,跨界“出圈”,形成“线上”教学,“云端”说课,“智慧”解答的闭环式教学生态路线,使学生能享受到“云端网端的视听学习”。将线上学习、线下研讨,师生实践有效衔接,建设混合式、翻转式教学新范式,打通教学过程“形式变革”与“质量提升”的双通道,强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方式,实现学生个性化、差异化、适切性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树立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发展思维,用理论武装头脑,在学思践悟中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培养大学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力先锋和模范力量。
(三)形成多元动态传播的矩阵效应,推进适切网络教育,为多点支撑的网络开辟新空间
在实践创新上推进传统教学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以丰富的载体,丰盈的内容,典型案例和历史事实呈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理路和走向历史必然的线路图。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形成统一教材,在学校掀起大展示、大评比、大竞赛等活动。发挥“走出去”的效应。以民族团结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为主题组建师生宣讲团,赴机关、入社区、到田间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宣讲活动,把“行走的思政课堂”制作成宣传片、微电影、音乐MV、短视频。以民族大团结、大繁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推进各学院跨界融合,把活跃在新时代语境中的民族团结故事,生成和编排为符合青年风格和审美的情景剧、话剧、歌舞剧。建立“云思政”“云课堂”“云互动”的实践育人工作群,成立教师、学生、党员为协同联动的工作小组,形成“大手拉小手”的联盟之势,走进基层,把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有盐有味、有情有感的“青语青剧”,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声音形成“线下+网端+云端”的多元动态传播机制。
(四)培养高质量人才,集聚形成引才育才聚才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民族高校以“四个面向”为育才引才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切实做好新时代人才培育工作,集聚培育一批具备跨学科资源和交叉学科背景,且能集中阐释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集群“大兵团作战”的队伍,鼓励专家学者用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阐释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更上新台阶,推动形成跨学科、交叉型、多元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人才高地、创新基地和学术高端平台,凸显民族高校的育人优势和实践特色,让民族高校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先进示范基地和学术聚集中心。
【本文系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新时代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课’育人路径研究”(22JDSZK089)研究成果】
(吴桃,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副教授;纳森,西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