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书评】公正话语问题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之作

2024-04-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研究当代中国公正话语问题,须以坚实可靠的公正话语理论分析为基础。公正话语问题作为公正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命题,涉及诸多问题,研究难度很大。深入剖析和诠释这一命题,对于超越传统的公正概念分析框架与既成的理论模式、拓展当代公正理论研究的有效视角以及推进关于中国特色的公正话语的充分认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亓光教授撰写的《公正话语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具有系统性、学理性、前沿性的研究公正话语问题的专著,体现了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纵览全书,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和建树:

  深化了对公正话语问题的整体性研究。近年来,关于公正话语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在公正话语的“公正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方面的成果越来越丰富。然而,鲜有成果从作为一个完整概念和理论范畴的“公正话语”出发进行研究,即真正立足于话语理论与话语分析的论辩范式观察和思考公正话语问题,至多只是涉及“公正”与“话语”在形式上结合的泛化研究,轻易地将公正问题披上话语的外衣,其实质是公正的现实性表达。实际上,公正话语问题既是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应用问题。因此,公正话语问题的提出,既要从公正话语范畴出发,观察公正概念及其理论模式,又要着眼于公正的话语分析,对公正实践和经验作出来自话语自身的分析。无论是公正话语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还是公正话语实践应用的深入探索,都迫切需要深化公正话语问题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研究。该书围绕公正话语这一重大命题,对公正与话语、公正话语的历史类型、公正话语的具体领域及抽象概念层次,以及公正话语体系与公正理论及相关实践进行了整体性考量,开展了具有理论前沿性和实践引领性的探索,对于推进公正话语问题的系统研究、深化理解“公正话语”和分析“公正的话语”具有重要价值。

  揭示了公正话语的本质所在,为当代中国公正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基本理论预想。《公正话语问题研究》提出,公正话语不是公正和话语二词的机械组合,而是将公正话语作为整体的一种新的政治诠释。公正话语问题的根本在于认识和把握公正话语与现实实践的关系。对公正话语的理论范式的展现以及对公正话语这个独立范畴在理论范式层面的限定,是该书的一大亮点。该书认为,公正是一个本质存疑的概念,理解公正需要在公正概念的不确定性中不断扩展对诸多争议解释的新认知,应当将公正问题置于公正话语的理论范式之中。公正话语作为一种话语现象,是被发现而非创制的对象,应当在历史高度与全部现实中逐步发现它,以恢复其本来面貌。围绕“公正话语是被发现的”这一基本判断,该书提出了公正话语理论范式的实践和建构之维。通过给“摆在眼前的公正世界”中那些符合“政治正确性”的公正话语找到“对社会情境的细致分析”的分析方向,将公正话语的语言性与实践的历史性进行了综合。该书研究的思路独特且逻辑严谨,在层层递进中透彻揭示了公正话语的本质,使我们对公正话语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对“被发现的公正话语”的本质认识。

  剖析了公正话语的历史表达,为当代中国公正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历史考辨与经验参考。该书遵循历史、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从纵向维度理清了公正话语的历史表达,尤其是西方公正话语的演进,重点论述了西方公正话语的古典谱系、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近代谱系以及面向西方中心的“转型公正”的当代谱系,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公正话语的历史超越性,为中国公正话语体系建构厘清了正反两方面的公正话语要素。基于此,该书提出以下见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德性论及建构其上的正义观不仅深刻影响了马克思的正义观,而且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特别是公民教育具有积极意义;自由主义公正话语的形成发展之于当代中国公正话语体系建构而言,不但提供了“话语典范与政治本意”关系范式的实例,而且在过去乃至当下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直接影响着我国公正问题的研究;“转型公正”作为“帝国化的公正话语”,应当通过充分地批判以分析西方公正话语当代谱系的最终本意,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公正话语的重要性,并为当代中国公正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一种批判性的历史方案。

  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公正话语的进步性与科学性,为当代中国公正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解释框架。该书对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话语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认为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公正观与马克思主义公正话语具有一致性,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对此,作者以政治话语分析阐释公正这一“高阶概念”,聚焦于马克思公正观和马克思主义公正话语上,围绕马克思在何种语境下谈论或思考公正问题、马克思有无公正观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公正话语探索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马克思公正观与马克思主义公正话语核心主题判断的三个核心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证。该书重点指出,公正话语的语境变革是马克思主义公正话语不同于西方公正话语的首要特点。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这一语境的总根据,是理解马克思公正观和马克思主义公正话语的原点;“情感性的”阶级语境则是决定马克思主义公正话语批判资本主义不公正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该书直面马克思有无公正观的经典论争,即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公正话语确立起来,这是语境论解释之后的关键问题。作者提出,应当彻底批判公正话语中“一般性辩护”的抽象性逻辑,并基于总体公正观,从话语存在的现实中发现公正话语的独特性。同时,该书还较为充分地论析了马克思主义公正话语的本质、内容和贡献。这对我们深入、全面、历史地看待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话语大有裨益。

  探索了当代中国公正话语及其体系化问题。公正话语是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核心议题。该书在探索话语的政治性诠释、分析公正话语的理论范式、开展对西方公正理论的批判、省思公正话语的西方谱系、剖析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及其话语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当代中国的公正话语的体系建构展开研究,为接续探索当代中国公正话语体系的建构性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南。该书指出,当代中国公正话语需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公正”问题,其核心尺度的唯一可靠依据是以人民为中心,其根本性诉求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当代中国公正话语这一具体问题,该书提出了组合“体”的选择和“翼”的丰富的建构思维和体系化理路,二者相互配合,构成动态的公正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作者概括了习近平总书记“一体两翼”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话语,“一体”彰显了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两翼”既凸显了治国理政的关键在于公平正直,又体现出社会公正感是达成政治共识的基础。这些研究,对推进当代中国公正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有益参考。

  总体而言,《公正话语问题研究》一书是作者长期从事政治学研究尤其是公正问题和话语问题研究,坚持理论研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深入系统研究公正话语问题的结晶,具有较强的学术原创性和理论思辨性,是一部值得深读的创新之作。

  (作者系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牛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