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群体和高校教师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工作。高校青年教师是青年与高校教师两个群体的交集,既有青年人的共性,又承担着高校教师这份特殊的职业。新时代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对国家、社会还是对青年教师自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志兴以价值理解与认同为视角探讨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体现了其关注、回应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自觉和责任担当。
作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的研究,本书是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结题成果。全书二十余万字,注重定量与定性、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论为基础,批判借鉴当代诠释学方法,对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理解和认同的内涵与功能、历史与现状、问题与归因以及作用机理与提升路径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理论阐释和实证分析,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该书的主要建树和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研究的现实意义重大。研究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与认同,是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广大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加强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与党和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的回应,既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协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也有助于化解青年教师在价值分化境遇下的价值冲突和困惑。对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进行实证研究,也有利于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象的研究范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落细落小落实。
第二,“实证研究”特色凸显。该书抽样调查了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全国所有省区不同类型高校的青年教师,对全国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定量分析和质性研究,对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理解和认同的总体情况、某些价值项情况、个体层面核心价值观理解与认同的状况等方面做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分析和描述,定量分析特色鲜明,定性分析特色突出。从问卷调查、质性访谈及数据分析等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作者花费了大量时间,付出了较多功夫,为学界汇聚了关于该主题较为全面且颇具信度效度的第一手资料,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启发。对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以及承担了大量思政课教学任务的作者来说,要进行如此规范的社会学实证研究是不容易的。
第三,学理分析较为深入。本书不仅有大规模的实证研究,也有较为全面深入的学理分析和逻辑论证,是一部兼具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佳作。作者首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接着以价值理解、价值认同为切入点,深入阐述价值理解、价值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关联,明确价值理解、价值认同在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以此为切入点来探讨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批判地借鉴当代诠释学的理论与方法,对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与认同的作用机理以及二者的互动机理进行了深刻阐释和挖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和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与认同的实践路径。在此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观点,比如:价值理解与认同在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具有范型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处于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前理解与理解的循环之中,是客观理解与主观理解的有机统一,其目标是实现文本视域与理解者视域的有机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目标是与其他价值观对话基础上达成思想认同,其基础和动力是在满足正当利益诉求中促进利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与认同之间同促互构,旨在达到深层次的“理解性认同”,等等。这些观点的提出,在学术上有一定的推进和创新,也体现出该书的理论价值。
总而言之,本书是陈志兴多年学术耕耘和积累的结晶,主题鲜明、逻辑清晰,重点突出、研究深入,语言流畅,富有较强的探索性和创新性。正因如此,也得到了成果鉴定专家的一致好评。诚然,正如作者所言,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的12个价值理念,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实证研究中要做到面面俱到还有困难。学术之路永无止境,期待他后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的研究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我们呈现更多的精品之作。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