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当代解读》 马军/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6月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奋斗”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内涵作了多次重要论述。《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当代解读》(马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6月版)将马克思劳动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奋斗实践相结合,对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自由是人类解放的前提,劳动则是通向自由解放的必由之路,马克思对劳动和自由这两个主题探索而形成的“劳动自由”思想,超越了西方两千多年来理性主义自由观的传统。随着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探索和对劳动这一概念的重新解读,劳动自由显然已成为新时代人们追求的美好价值之一。本书是作者长期对马克思自由理论进行哲学探索,并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实践的时代状况形成的具有哲学高度和时代特点的劳动自由理论研究成果。该书在解读和还原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基础上,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变化中劳动关系的境遇和劳动自由实现的困境,从而探讨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劳动自由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与历史之谜的解答
传统教科书将马克思的自由理论局限在对必然性的认识上,而且理论界长期以来都没有将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自由思想结合起来理解,只是将劳动自由作为共产主义的劳动形态进行言说,从而忽视了劳动自由在马克思整体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现实观照。同时,新近的劳动自由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对马克思劳动自由的微观阐述上,而遮蔽了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给予人类解放的真正理论价值。但该书作者力图突破传统研究的思维局限,将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形成置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时代背景与西方思想史的传统中,告诉我们劳动自由是人类充分驾驭物质生产的自然必然性并超越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从而在自主活动领域将劳动作为自我实现方式,真正确立人的主体地位而实现全面发展的存在状态,是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的统一。
一直以来我们把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作为终极性的价值追求,将其置于理论研究的最高位置,而本书作者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对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进行逻辑梳理与文本解读,给我们呈现了思想产生及发展的生动画卷,从而使我们对劳动自由的理解不再生硬和僵化。该著作从自然、社会和主体三个维度分别阐释了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发生发展的自然前提、社会场域和主体形塑,论证劳动自由实现是人对自然必然性的充分驾驭,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关系的基础,是实现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必由之路,也是主体实现物质生产与自我实现相统一的前提。
当代资本主义变化中劳动关系的新表征
马克思立足于19世纪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对工人阶级劳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揭示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实质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提出只有扬弃异化劳动,才能实现劳动自由,进而才能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当代呈现出新的变化,而伴随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也出现新的特征。
该书通过三个方面来阐述这种新变化,首先,从自然维度说明新科技革命对劳动自由实现方式的影响。近代以来人类经历了四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解放了生产力,却加重了工人的劳动负担;第二次科技革命出现了管理型劳动和科学管理,这加速了体力劳动的去技能化,使工人沦为机器的附庸,从而使机器对劳动自由的剥夺达到极致;而二战后先后开启的第三次与第四次科技革命重新使劳动技能化,推动资本主义进入后工业时代或信息时代,增强了工人劳动自主性,逐渐赋予劳动兼具生产手段与自我实现手段的双重属性。尽管新技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物、人与人多联结方式,为劳动创造价值提供了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新途径,劳动的知识性、技术性和自我管理的自主性进一步增强。但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关系在今天又表现为新的金融垄断资本的控制,它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技术控制的最大利润垄断者,并限制了信息技术给劳动自由带来的发展空间。因此,劳动者的劳动地位和阶级属性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尽管资本主义采取了种种措施改善劳动者的生活状况,提高其政治地位以缓和阶级矛盾,可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其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改变劳动与资本二元对立的社会关系,因而,真正的劳动自由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
劳动自由实现的当代困境
从垄断资本主义到今天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从形式上看,是资本主义的进步和胜利,但是,正如前述,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反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更加复杂化和难以协调,这使劳动自由的实现在当代面临新的困境。作者正是基于三个方面来描述这种困境。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了资本主义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但是,人并没有从直接的物质生产中解放出来,也没有在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中实现劳动自由,反而,极端物化的世界不断刺激着人的欲望,对科技理性的崇拜让人对自然无限的开发与破坏,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进而破坏了劳动自由实现的自然前提;其次,新科技革命尽管使人从机械重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从事高级的脑力劳动,但是它却提高了对劳动者知识水平的要求,使得工人在如何胜任创造性劳动中面临再技能化的压力,导致脑力劳动表现出新的工具属性;与此同时,金融垄断资本通过发明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资本过度金融化、虚拟化,以更加隐蔽的形式继续盘剥剩余价值。这两种因素使劳动者在生产发展中节约的时间不能转化为劳动者的自由时间,最终制约了劳动自由的实现;最后,由于全球化的进程仍然处于资本主义阶段,劳动在全球化中缺位,资本扩张出现了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再加上文明冲突、逆全球化及全球疫情等诸多新因素的影响,使劳动自由的实现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这是劳动自由在今天西方资本主义所面临的困境,而要摆脱这种种羁绊,只能在社会主义中寻找出路。
劳动自由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关注的是现实的人,通过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推翻私有制,消灭异化劳动,才能够使劳动自由真正实现,才能使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该书作者正是沿着马克思的这一思路,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是生产劳动从“粗放”向“内涵”转变的过程,是人在生产劳动中劳动自主性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向马克思劳动自由理想不断迈进而实践的过程。进而该书从人们美好生活需要与主体劳动自觉的角度,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马克思劳动自由的当代化实践问题。作者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在物质需要不断满足的同时,人民的需求层次也在跃升,这激发了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劳动自觉。而要使主体的需求从基本的物质满足跃升为自我的全面发展,劳动完全变为个体的内在自觉,就需要全体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不息,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总之,劳动和自由是时代发展的永恒主题,该书通过马克思劳动自由理论融通这两个主题,对我们正确理解和对待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作者在解读马克思的论著基础上,厘定了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理论来源,阐述了劳动自由的内涵,梳理了其形成过程和在资本主义的现实境遇,明晰了实现劳动自由的中国语境和实践途径。这种叙述,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自由理论的认知,更有助于我们坚定实现劳动自由的理想信念。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