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即人民的生存、生活、生计,是政治认同获得的永恒命题,亦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域,关乎“国之大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以谋求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旨归,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历史、一部解决最广大人民群众民生问题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亦是政治认同建构与民生问题解决齐头并进的实践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南方医科大学曾楠教授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结项成果《民生视域中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研究》于2021年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从民生视域探究当代中国政治认同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民生建设与政治认同亲和性、互动性、自洽性的隐秘逻辑,从利益、制度、价值相统一的整体视角寻求政治认同与民生建设何以良性互动的宏观、中观、微观链接的现实基础,分析总结了民生视域中政治认同建构的逻辑进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该著的出版具有极强的现实性。通观全书,该著呈现三个鲜明特点:
一是历史考察与现实审视相结合。认同是在时间变化中的认同。该著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生与认同互动的初步探索,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民生与认同互动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民生与认同互动的复兴与推进,梳理民生对政治认同影响的历史脉络;从利益偏好(私人利益公共化、公共利益私人化、公私利益的合理确证)、权力偏好(公权力的僭越与私权利的销蚀、公权力的异化与私权利的张扬、公权力的制衡与私权利的正当)、价值偏好(价值附和、价值分殊、价值共识)的转变,揭示利益、权力、价值偏好转变下经济民生、权益民生、文化民生的转变,进而揭示其影响政治认同建构的轨迹、规律与特点。观照现实,该著从政治认同的经济民生、权益民生、文化民生界面剖析民生视域中政治认同的实然图景,从经济增长与认同模糊的“政绩困局”、政治民主与认同冷漠的“民主诘难”、文化多元与认同私密的“多元谜局”等层面透视民生视域中政治认同的现实困惑,从公平与效率协调发展的失调、民生与民主互为供给的滞后、主流与非主流的交融碰撞等方面揭示民生视域中政治认同的问题归因。
二是中国视野与西方视野相对照。民生是中国语境的特色提法,与中国的“民生政治”相比较,西方有“福利政治”的实践与探索。该著剖析了民生政治与福利政治的根本差别,揭示两者差异的内在根源。曾楠教授提出民生政治与福利政治在动力起点上存在汲取合法性资源与缓解制度性危机的差异,在动力支点上存在社会建构型合作与反思平衡型治理的差异、在动力结点上存在利益共享促公平与利益博弈再分配的差异,而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则是民生政治与福利政治差异的内在根源。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不仅是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也从根本上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再生产逻辑,造成了效率与公平协调发展的机制性扭曲与制度性障碍,呈现福利社会化的逻辑误差。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随着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完善与发展,我国民生供给与社会福利分配之间的合法性基础也更为牢固,民生建设与政治认同的相互建构呈现更强地内在自洽性。
三是理论透视与对策探究相统一。该著注重从中国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等思想中追溯政治认同与民生思想的逻辑关联,明晰民生视域中政治认同的概念界定、结构特征与功能价值,提出政治认同是合法性呈现与公民遵从信任的双向运动过程,是自我价值确证与他者世界承认的有效互动过程。从民生建设的三大面向,经济民生、权益民生、文化民生分别具有的培育生存理性、推进公平正义、促进价值共识的现实功能,揭示其与政治认同的三大界面,利益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之间有着直接呼应性与正向推动效应,进而揭示民生建设与政治认同之间的内在关联与隐秘逻辑。在对策探究层面,该著紧扣民生建设的三大面向与政治认同的三大界面的内在呼应,从国家建构向度、社会支持向度、文化正义向度论证政治认同的现代筑牢。
民生建设与政治认同提升是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指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新时代民生建设中政治认同提升的生动写照,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生建设中的政治认同提升既是一个未竟的事业,亦是一个从未中断的事业。曾楠教授的专著植根于马克思的“民生”思想,从历史考察与现实审视相结合、中国视野与西方视野相对照、理论透视与对策探究相统一等角度,揭示民生视域中政治认同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具有较强学理性、现实性、可读性,是一部拓展政治认同问题研究的时代力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