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新中国发展为什么快”——这些问题,在最新出版的《奋进新时代丛书》中都能找到通俗易懂的答案。丛书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会)组织编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时代中华民族前进的根本方向》《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四本书构成一个整体,丛书兼顾学术性、理论性、通俗性,是上海理论界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留下的珍贵的理论足迹。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在新的历史方位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纲领性文献。这篇重要讲话不但高度评价了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和思想家的辉煌人生,系统阐发了站在道义制高点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质,而且对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九大方面”的主要思想做出明确概括。围绕这一命题的某一方面,理论界已发表和出版不少高质量的文章和著作。因此,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九个方面”的整全透视和深入研究,填补理论研究的“盲区”和“空白”绝非易事。“奋进新时代丛书”之一《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从专家视角、理论高度,以大众话语全景展现了以上海理论界为代表的全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九个方面”要求的研究成果。这部汇集了诸多大家智识的著述,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内容和核心主题,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实际和发展需要,清楚说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清楚说明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的最新进展,无疑是在“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语境和事业中,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力作。总体来看,该书的突出亮点和鲜明特色在于:
第一,坚持在历史定位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理论之所以为时代的精华,就在于它既离不开具体的物质生活的滋养,又超越了对现实的简单临摹,具有普遍恒久的超历史性。全书的各个部分始终着眼于“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并在这一“大时代”的认识中,提炼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最基本的观点和方法,彰显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样态。最终,通过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归位,将原著文本与21世纪、发展史与新时代、基本原理与时代精神紧密地联系起来。
第二,注重以问题为导向诠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蕴。“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环境”,作者们深刻阐明以自我革命实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对关照和建构人类现代文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书的11个篇目不但以整体性、针对性、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学习和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和思想观点,而且通过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直面鲜活的社会现实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矛盾,增强了“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的说服力。这就使得该书摆脱了以空洞抽象的道德批判或思维运动,去论证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社会主义没有失败的俗套,而是在解决世界发展难题,澄明人类未来走向的过程中,突出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地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的面貌。
第三,探索以平实生动方式说明“为什么还要讲马克思主义”的本真道理。长期以来,理论界不乏或用晦涩生僻的哲学语言,或用空洞乏味的政治口号解读马克思主义。事实上,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真正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讲话精神生根落地,既要鲜明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结合,是不断开辟和生发现代文明的奥秘,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观察时代、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武器,也要在学术语言和大众话语的内在统一中,让全社会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根本道理。这就需要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现实中,阐释指导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张,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和实践经验。该书的作者们不仅具有发现和提出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的敏锐度,更怀揣着筑牢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信仰的使命。因此,书中的主题要旨、逻辑结构、叙述方法乃至语言风格,都值得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的学者反复领悟。
理论的长久生命力绝非理论本身赋予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历史的运动中突显其解释时代和改变世界的穿透力。在这一方面,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使命是紧迫而艰巨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事实上,正是由于“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存在着思想的肢解和历史的断裂,并衍生出回到马克思与发展马克思、作为革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建设话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实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特色的鸿沟。显然,上述这些在高扬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征程中本是不应出现的对立。因此,做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大文章,仅仅依靠创新精神是不够的,更需要以理论建设的责任品格和突围意识,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从而揭示人类文明进步的大历史大逻辑大趋势,并以此作为指引。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