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国防特色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教育、科技、人才结合的重要枢纽,承担着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必须将爱国主义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永恒底色,牢固树立青年学生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对培养新时代好青年、抓好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筑牢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才根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国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需要强大精神力量
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近代以来,以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为代表的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为摆脱国家贫穷落后的状态,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投身国家建设,书写了一部科技工作者忠诚祖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史诗。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国防领域青年学生是未来科学家,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后备军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自主培养的国防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是否心怀“国之大者”、勇担科技强国使命,关系到能否破解“卡脖子”技术问题,关系到国家主权安全。国防领域青年学生应当主动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个人目标与科技强国目标紧密结合,主动涵养家国情怀,锚定人生坐标,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爱国主义为国防特色高校青年学子践行使命担当提供深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并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起科技创新的历史责任,把个人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爱国主义是国防科技拔尖创新人才超越个人利益锚定国家战略需求的驱动力,我国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一代代矢志报国的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
爱国主义是国防科技拔尖创新人才矢志创新的不竭动力。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国防领域青年学生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后备军,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力军,只有通过强大思政引领力使其将个人追求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才能激发出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决心和勇气,秉持国家利益至上,瞄准世界前沿,争当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排头兵。
爱国主义是塑造国防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坚韧不拔科研品格的驱动力。面对多元思潮影响拔尖创新人才健康发展,国外技术封锁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培养国防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使其在科学研究中能够始终保持矢志创新的激情、决心和信心,塑造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坚韧不拔的科研品格,为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贡献青春力量。
构建协同机制着力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未来科学家
国防特色高校是军工行业总师、工程师等国防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为科技强军、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持续输送自主培养的国防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职责。必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涵养家国情怀,构建协同、循环、共享、平衡的国防特色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激发青年学子科技报国的内驱力,着力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未来科学家。
以协同共生机制汇聚育人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国防特色高校应与军队、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军民融合创新中心等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国防需求的精准对接;深化人才培养的“双导师制”,聘请军工总师担任实践导师,将国防战略需求工程领域的真问题转化为学生研究课题;加强与“大院大所大企”联合育人,组织学生参与重大国防科研项目,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中培育学生科技报国情怀。
以循环流转机制畅通育人资源循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应构建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闭环,打造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向强军战斗力转化;实施人才校企联合培养制度,推动学生至少有1年时间在军工企业实习实践,了解实践之需;畅通教师交流机制,鼓励教师到军工企业或科研院所挂职锻炼,将工程需求、实战经验反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确保各类育人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
以共建共享机制凝聚爱国发展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国防特色高校、军工企业、科研院所应建立以教学、科研、实践、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共同体,实现科研信息、建设成果、人才培养经验的共享。应分级建设军民共享数据库,实现国防科技领域知识开放共享;应共建校企研用虚拟教研室,实现科研资源、科技成果与优势课程的共建共享;应以重大工程问题、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组建跨学科、跨部门联合攻关团队,驱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定期邀请功勋科学家讲述装备研制背后的爱国故事,强化青年学生“国家利益至上”“献身国防事业”的价值共识。
以动态平衡机制锚定爱国战略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时代在变,爱国之心不会变,要依据国内外国防形势变化、国家战略调整以及科技发展最前沿,灵活、动态地调整国防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动态调整体系。建立国防科技需求追踪系统,实时跟踪军事技术发展前沿,更新教学内容;与军工企业、军队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对接科技强军人才需求培养专门人才;完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将学生参与国防军工项目、军工实习实践纳入人才培养考核指标;健全毕业生追踪反馈机制,根据用人单位需求持续优化培养方案,选树先进典型,用身边榜样激励在校学生投身国防科技事业一线。从而,确保人才培养始终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共振,为科技强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支撑。
【本文系哈尔滨工程大学安全研究专项“国防特色高校爱国情怀培育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