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创新理论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2025-03-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功能,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情感共鸣”为目标、以“空间变动”为手段,引导学生自觉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顶层设计推进教材一体化建设
  思政课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宣传和普及党和国家重要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教育部积极推进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使用,组织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及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到大中小学教材体系中,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打好人生底色。
  合理编排教材内容,打造纵横交织的教材结构。科学规划教材布局,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要遵循思政课建设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从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两个维度对教材编排进行优化。纵向衔接即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材体系。小学阶段,遵循“是什么”的启蒙性原则,在讲故事中让学生对党和国家以及社会主义形成初步认知。中学阶段,遵循“为什么”的说理性原则,在案例讲解中打牢思想基础,在对比分析中破解认知迷思。大学阶段,遵循“怎么做”的思辨性原则,引导学生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并在实践检验中发展真理,促进党的创新理论更具生机活力。横向贯通即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思政课不仅涵盖政治学科的内容,而且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其他学科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在编制教材时,应将思政元素与跨学科内容交叉融合,在相互借鉴中实现优势互补,强化教材建设的科学性与时代性。
  加强理论创新研究,构建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实现思政课内容的创新与发展,需要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更好地通过理论创新丰富思政课教材体系。首先,深挖具有中国记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将多种形式的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使思政教材与时俱进、彰显中国特色。其次,在实践基础上,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完善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在解答“时代之问”、应对发展挑战的社会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理论支撑,为思政教材内容注入新的理论生长点。最后,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范畴、话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原创性贡献等研究深、阐释透,讲清楚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教材入头脑入人心。
  提升思政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
  课堂教学既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场域,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深度挖掘鲜活史实事例,夯实学生理想信念根基。依托史实案例将党的创新理论生动化、具象化,通过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一是将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感人事例与思政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切身感悟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坚定自身理想,增强使命担当。二是以时代楷模、榜样人物为典范,让学生在榜样学习过程中检视自身不足、汲取前行力量。比如,将黄文秀同志事迹融入课堂,熟知她所带领的百坭村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显著成绩。黄文秀同志的事迹不但彰显出她对党的忠诚,而且表现出她坚定的信念、强烈的担当,对于激励学生坚定信念、勇担时代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善于运用社会反面教材,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应将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引入思政课,引导学生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正视并剖析其产生的原因与危害,提升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判断力和鉴别力。一是利用反面案例,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反面教材案例,如环境污染、腐败现象、网络安全等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讨或主题辩论,使学生在交流中表达观点,深化对事物本质问题的分析。二是设计与社会反面教材相关的场景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辩证思考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意识,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提高理论武装质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大中小学思政课要以“空间变动”为基本手段,将课堂空间延展至网络与社会空间,构建“大思政”教育新格局。
  善用网络空间,拓展学校教学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首先,充分利用网络空间搜集和整合思政课教学素材。譬如,在线上教学中利用新华思政、中国大学生在线等云平台,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素材,拓宽思政元素的获取渠道。其次,运用网络空间创新教学方式。譬如,在专题教学中可依托中国大学MOOC、学习强国APP,让学生跨时空聆听全国名师的现场授课,开展线上互动,打破知识传播的地域壁垒,架起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共学桥梁。
  活用社会空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社会空间是思政课的延伸场域,是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透视镜。以党的创新理论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要善用社会大课堂,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开展理论宣讲、社会调研、义务劳动等,使学生在实践参与中加深社会感悟,洞悉现象背后的深层内涵,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与认知。
  (作者系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基地研究员)
  审核:李建军
  网络编辑:王晏清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