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共建共治新模式

2024-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社区的行政功能与生活功能、因循历史的管理惯性与美好生活的时代要求之间的张力,要求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示范、保障作用,在行政管理的制度性、规范性、约束性要求与社区生活的习俗性、地域性、情感性逻辑之间寻找治理平衡点,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共建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形成既有力又有人情味、既有序又有烟火气、既有效又有温度的社区治理新生态。
  完善支撑社区共建共治的
  党组织架构
  推动社区党组织体系化,打造纵向联通、横向联动的立体党建格局,提升街道社区党建的整合能级。
  构建上联街道下达小区的垂直一体化社区党建格局。一方面,加强上级党委对社区党建的帮扶、指导、带动、协同,探索区街社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构建街道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员服务站的党建上下联动格局,扭转重行政管理、轻基层党建的社区工作形势。另一方面,探索小区党支部建设,合理吸纳社区网格员、小区党员服务站、业委会党员小组、物业公司党员小组,形成小区党员联合议事制度,促进社区党建直插到底,夯实小区党员阵地。
  构建覆盖社区各类党组织的水平一体化社区党建格局。一方面,有效整合社区内党组织,依据社区各类型党组织的专业和分工,建设各尽其能、共谋发展的党建分类合作网络,以专业、开放、综合、互补的党建共同体建设,激发社区治理“红色动能”。另一方面,注重社区间党建合作,在上级党委统筹下,形成跨越社区、覆盖街道、多级联动的跨区域党建机制,实现信息、技术、经验、设施的资源整合,形成覆盖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区服务等各领域党组织的大党建格局。 
  构建落实社区共建共治的
  参与机制
  保证多元参与是实现社区共建共治的基础,要构建协调、畅通、有序的参与机制,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有机统一。
  建立社区共建共治统筹协调机制。牵头组建社区综合治理委员会,负责协调各方利益诉求、运作方式、行事逻辑,总体把控社区工作发展全局。明晰各治理主体的职能定位,划定职权范围,合理分配工作,实施分类管理。定期召开社区工作推进会,研究具体治理工作,调解工作困难,实现参与主体步调一致、有机衔接。
  完善社区协商议事制度。坚持党委依法领导下多元社会力量协商参与社区发展,推进民主协商融入社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全过程,化解多元主体各自为政、相互封闭、缺乏互动的问题。搭建沟通对话平台。畅通社区多元主体协商议事渠道,形成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居民间的平等协商、良性互动格局。合理设置议题,引导有效协商。从社区公共利益及居民切身利益出发,就居民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广泛征集意见,有序组织议事程序,科学引导议题走向,寻求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
  探索社区居民自治模式。设立社区党员先锋岗,动员社区居民党员率先行动,志愿为社区代言。发挥居民党员身居社区、心系社区、了解社区的优势,关照群众身边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开展微服务,实现微心愿,以党员温度激发居民参与热情。成立群众自治组织,化管理对象为治理主体,完善业委会制度,提升社区和谐度。
  引领社区高质量服务建设
  加强社区优质服务供给,助推多元主体服务提质增效。
  加强精准服务。深入了解社情民意,聚焦一老一小、困难群众、环境卫生、治安管理等社区生活痛点难点堵点,从养老、托育、就餐、业务办理、文化娱乐等方面,牵头提供满足群众需求的精细化服务项目。
  转变工作方式。社区工作多涉及百姓日常琐事杂事,应遵循生活逻辑,从约定俗成的生活公理、传统规矩中挖掘治理智慧,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加强情感沟通,化解矛盾纠纷,和谐邻里关系。
  建设多功能综合性党群服务站。激活社区空间资源,打造社区“红色阵地”,方便党员联系群众,构建居民“方便用、喜欢用、经常用”的优质党群服务场所。
  整合助力社区共建共治的
  参与资源
  社区一核多元的参与格局,决定了有效整合资源是实现党建引领共建共治的关键。
  争取行政资源。推进上级职能力量下沉社区,上级党委系统谋划、统筹指导、放权赋能,支持人财物等行政资源下移及服务重心下沉,赋予社区党组织更多决策权力和行政空间,加强对社区党组织的业务指导及工作监督,提升党建引领的专业性、针对性、有效性。协调政府资源,以结对党建为支点,撬动联建单位资源进社区,引导各政府部门间协同联动,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状态,开展家门口一站式便民服务。
  引进社会资源。探索项目式运营,聚焦老旧小区改造等普遍诉求,化居民愿望清单为项目清单,活用政府专项资金及社区公共资金,以公益项目招标,吸引资源汇聚社区。打造社区便民服务圈。组织便民集市,以小摊位安置流动摊贩,方便居民日常生活消费;组建便民服务站,为居民提供日常便民服务;依托社区居民活动场所,吸引多样化社会服务入驻,为居民提供丰富的公益活动及课程服务。
  盘活内生资源。筹建社区公益基金,坚持社会捐助、居民自筹、政府帮扶相结合,争取种子基金和配套资金,用好捐款抵税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参与基金捐助,做大社区基金池,补齐社区治理资金短板。支持社区探索商会、公司等市场化运营模式,结合社区规划,统筹社区空间、设施、人力、政策资源,做好市场调研,开发特色项目,招募合伙人。探索场地换资源、政策换服务、资金支持的项目制等合作形式,坚持创收反哺社区的公益属性,激活社区自我造血机能。
  健全社区共建共治的
  党建保障机制
  加强党建保障机制建设,提升党建法治化、制度化、信息化水平,支撑社区共建共治格局。
  提升党建引领法制水平。引进培养人民调解员、社区法律顾问等专业人才。领衔制定社区共建共治权责清单,明确各参与主体责任分工,有效协调工作纠纷,避免推诿扯皮、职责不明,以清晰、规范、成文的形式,夯实党建引领权威性。
  积极开展常态化党建队伍能力培训。提供党建专业能力提升课程,形成覆盖党务及政务的综合培训体系。优化党员工作考核,制定党建综合考核方案,优化量化考核指标,增加群众评议权重,突出党群关系考核及群众满意度考核,保障党建引领工作质量。
  加强信息技术支撑,开发社区共建共治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链接集成社区治理子网络系统,提高智慧党建引领水平,实现对社区治理主体高效集约的顶层管理。加强大数据综合分析决策能力,构建网络化应急响应机制,提升社区党建风险预判、舆情处置、突发情况应对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菏泽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杜琨(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