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关系,增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指向性,有利于推进改革与现代化建设的协同联动和倍道而进。
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鲜明指向性,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战略关系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贯彻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的关键。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鲜明指向性,就是要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的提出标志着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在总目标统领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标逐步明确,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持续增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既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总目标一脉相承,又同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衔接,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目标导向。“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改革的根本方向不动摇,指明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是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依然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重点,有利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制度保障。全面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鲜明指向性,有助于坚持正确的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地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根本动力。
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措施的鲜明指向性,明确改革举措要奔着解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突出的问题去
“鲜明”意味着“核心问题”导向,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措施的鲜明指向性,就是要明确改革举措必须奔着解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面对最突出的问题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求:“改革举措要有鲜明指向性,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改革味要浓、成色要足。”事实上,改革开放已走过40多年的历程,人们普遍接受和高度认可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关键一招”的意义和作用。但在现实中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倦甚至畏难情绪,这是因为改革走到今天,能改和好改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触及到更深层次问题或涉及民生领域更突出难题的,很容易造成畏手畏脚、绕道而行,有些改革举措即便推行了,也存在一定避重就轻、避实就虚、避难就易的情况,导致改革的味道不够浓、改革的含金量也不够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其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措施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这些措施共同的特点都是面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难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系统谋划实属不易,因为它们对标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既具有高度的整合性和标志性,又具有适度的开放性和挑战性。破解这些问题是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对破解这些难题的系统谋划和科学布局,有助于激发改革主体的改革热情,鼓励改革主体自觉进行反思,积极寻求突破,真正做到敢作敢为、善作善为,让改革味道更浓、成色更足。
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效果的鲜明指向性,明确改革创新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的根本价值导向。
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效果的鲜明指向性,就是要明确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改革的效果怎么样?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是否看得见、摸得着”、人民“是否满意”、人民的生活“是否更加幸福安康”。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提“获得感”并强调,“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强调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客观“得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既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可感可及”意味着各项改革举措既要真实可感,更要切实可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群众的需求都是实在具体的,人民群众往往通过所见所得所获来评判发展成效。只有用心用情用力抓好办成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更好的生活品质,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和创新创造活力,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筑牢坚实根基、提供不竭动力。只要是人民群众有诉求、有期盼的,就去通过改革努力实现它;只要人民群众有意见、有怨言的,就要通过改革努力去革除它,这就是改革最该有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一系列措施既体现了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部署安排,更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到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高起点上整体谋划重大决策部署。2024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202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明确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突出改革重点,把牢价值取向,讲求方式方法,为完成中心任务、实现战略目标增添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一系列科学谋划。这一过程深刻表明我们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现代化对改革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也愈发鲜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规划必将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注入新动力,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提供新助力。
(作者系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