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故事类短视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发挥更大价值

2024-07-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年10月27日,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深刻阐述了“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强调“要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并提出“三个讲清楚”的明确要求,为融媒体环境下如何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在新时代如何借互联网之东风,用故事类短视频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有形、有感、有效润物无声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落实“三个讲清楚”、实现“寓教于事”的重要一环。怎样让故事类短视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发挥更大价值,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化风成俗,是我们应聚力探索的崭新课题。
  一、故事类短视频是“有形有感有效”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创新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我们做好涉民族宣传工作提出了实践要求、提供了行动指南。伴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短视频日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和交往的重要部分,用短视频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成为流量时代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传播新方式。
  “有形”强调立体化、具象化、动态化的呈现方式。新媒体时代,短视频以其生动立体的空间表现、具体直观的内容呈现、流动变化的内容形态,迅速占领传播阵地,成为受众更加喜闻乐见的信息传播形式和价值传递载体。故事类短视频更是通过丰富的视觉元素和声音效果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枯燥内容趣味化、复杂知识简单化、深奥理论通俗化,不仅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感”强调可触可感、可亲可及的观看体验。故事类短视频通过高清的画面和立体的声效,直接刺激受众的感官,使受众感觉自己仿佛亲身处于视频环境之中,创造出一种触手可及的体验,增强受众对中华民族故事的代入感和参与感,并以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故事为切入点,使受众更容易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和共情体验。这种亲近性和可接触性为故事类短视频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了良好的体验环境。
  “有效”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实际效果。短视频作为一种高效的信息传播工具,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社交网络功能,视频内容能够迅速传播到每一个角落,触达潜在的受众群体,增强了视频内容的影响力。同时,讲故事是人类最古老、最简单、最有效的话语实践,这种古老而强大的沟通方式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互联网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方式。
  二、故事类短视频是用“三个讲清楚”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价值载体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式、新载体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坚定制度自信,加强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还能在国际舞台上提升我国在民族事务方面的话语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用故事类短视频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通过短视频讲好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故事,讲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的故事,有利于受众具象化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能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凝聚各民族团结奋斗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用故事类短视频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用短视频讲清楚各族人民经过漫长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建立起血缘、地缘、业缘共同体,并在此之上形成精神共同体的故事历程,有利于帮助受众形成对自己身份以及所属群体的整体性认识,深刻理解“四个共同”,为国家认同提供内在依据和文化土壤,加强人民对中华文化和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强化民族记忆,深化价值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汇聚起各民族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用故事类短视频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实际、不断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民族政策和理论体系,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短视频讲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使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的故事,不仅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广大人民群众坚定道路自信,不断增进“五个认同”,还向世界展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理性认识,为国际社会处理民族问题提供有益借鉴,提升国际话语权,为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族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三、故事类短视频是“寓教于事”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并进一步强调“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这些论述为我们平衡叙事与析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本依循。故事类短视频通过讲述故事来阐述道理,以引人入胜、循循善诱的方式使人们沉浸于中华民族故事之中,同时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不仅是平衡好叙事与析理之间的关系的优秀范例,还是“寓教于事”的生动表现。用故事类短视频以“寓教于事”的方式平衡叙事与析理之间的关系,讲好中华民族故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宏大主题与微观切口有机结合。宏大主题的短视频在主流观点传播、主流价值引导方面,有其独特且难以替代的强大优势,但在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和共情体验方面,“小而美”的短视频更为合适。要实现用引人入胜、循循善诱的方式使受众入眼、共情,进而领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之“道”,必须注重着眼于“大道”、落笔于“小美”,将宏大主题与微观切口有机结合。尝试以微观的个体为切入点,用普通中国人的视角打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画卷,用个体故事来完成宏大叙事,才能拉近宏大主题与微观个体的距离。一方面,通过讲述某些具体的个人在推动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故事来体现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使观众能够在个体经历中看到民族共同体的影子;另一方面,也应当在短视频中融入更多关于国家发展、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的内容,以增强宏大叙事的影响力。
  横向空间与纵向空间巧妙穿插。横向空间的延伸和纵向空间的拉长可以巧妙地突破时空局限,拓展叙事的时空纵深,在不同的空间维度上展开故事,以时空的广度增强内容的表现力和深度,使得叙事结构更加丰富和立体。在横向空间上,可以通过多个情节线索和角色故事形成对比或平行的结构,展现同一时间维度上不同地点或不同角色的并行发展,使得故事更加丰满多维。在纵向空间上,可以通过时间的回溯、跳跃、穿插等表现手法,为故事增添历史的厚重感和时间的动态感。当横向时空和纵向时空巧妙穿插时,使得故事既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又有空间上的广阔性,为受众提供了一个丰富、立体、多维的叙事世界,不仅能吸引受众的兴趣,还能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去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视觉要素与听觉要素协调融合。视觉要素包括色彩、光影、空间布局、画面构图、服装道具等,这些元素通过视觉传达信息、塑造氛围、构建故事情境。听觉要素则包括音乐、对话、声效、环境声音等,这些元素通过声音传递信息、创造空间感、提供叙事线索。视觉要素和听觉要素的协调融合在于它们之间的相互补充和增强,形成多层次的表达,可以通过动镜头、特写和近景以刺激受众的视觉,通过现场音和第一人称的画外音营造沉浸式的氛围,达到视听的协调融合,增强受众的代入感,引人入胜、身临其境地感受各民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伴相融的感人事迹。

    【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项目“习近平时代新人观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分析”(项目编号2020ZD211)的阶段性成果】
    (朱磊,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南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余蕾,中南民族大学海南定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特邀研究员,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湖评论”团队成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