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术派别的形成,是开展学术研究的正常学术现象,对学术的发展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学术繁荣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马克思主义学科繁荣兴盛同样需遵循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同样有赖于不同风格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今天我们亟需破除和改变的正是长久以来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只能有一种思想范式和理论体系,不能有不同的范式、体系和观点,从而有意无意地否定和拒斥马克思主义研究不同学派存在与发展的错误认识与做法。
一
放眼古今中外,学术史上诞生过无数学派,这些不同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是一切学术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派的发展跟学术的发展是相生相伴、相辅相成的,每当学术取得长足进步之时,往往也伴随着学派林立和学术争鸣现象。不同学派相继涌现、相互竞争和广泛传播,既是学术繁荣兴盛的重要体现,又是促进学术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如果因为某些原因而导致学派难以产生和存在,这反而是一种不正常现象,是违背学术发展规律的,对学术的发展进步只有害而无益。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无疑是思想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理论的发展,这和当时诸子百家的涌现、群星闪耀,彼此诘难、相互争鸣和争芳斗艳的学术盛况是分不开的。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这一时期叫得出名字的学派共有189家,最为著名的有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可见我国古代就有不同学派和观点相互争鸣、彼此切磋的优良学术传统,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人类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其重大思想理论贡献举世公认,马克思也在本世纪初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在整个世界仍具有巨大影响力,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对时代精神深刻把握的真理性品格,另一方面也因为马克思主义各个学派紧随人类现实生活的发展,与时俱进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研究紧密相关。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重要流派至今已发展到了第四、第五代,先后形成了几十个学派,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实践本体论、法兰克福学派、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很多观点和结论不一定都正确,但他们在学派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空间、新维度,推动马克思主义学术事业的持续发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迅速,学者们也怀着高度的学术热情投入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之中。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也开始有了不同学派的萌生。就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而言,初步形成的学派或学派的雏形有:实践唯物主义学派、历史唯物主义学派、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派、自然辩证法派、马克思主义人学学派、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学派、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等。但另一方面我们又需看到,我国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学派化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比较大的问题,包括学派发展并不顺利、缺乏持续性,理论原创性不足、学术思想特色不明显等等,总体上仍处于学派发展的一种不充分、不成熟状态。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学术事业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现实生活对理论引领作用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
学派的存在与发展之所以能够促进学术繁荣发展,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比不同学派间的相互切磋与学习、碰撞与竞争,更能激发我们的思想理论创造活力了。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思想的宝贵之处在于原创性,它们又都是推动学术发展进步的核心要素。归根到底,学术发展进步的本质是思想理论的创新发展,没有思想理论的原创与创新,也就无所谓学术的发展与进步。要进行理论创新,就必须突破既定思想范式和理论视野的局限,摆脱现成思想观点的束缚,不同学派间真正差异性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就是激发人们打破思维定势、克服路径依赖的最有效途径和方式。如果没有不同学派的存在,人们就只能在同一概念框架、思想范式和思维进路中进行思考,缺乏真正差异性、争鸣性的交流与碰撞,这是非常不利于思想理论的创新发展的。
有人担心不同学派的存在,会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我们要正确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属性,与其作为一门学科和学术的学理性、真理性的辩证关系。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必须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不断增强而不是削弱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和真理性,才能为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马克思主义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不同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因为不同学术观点和见解之间的争鸣和交流,是推动真理发展和学术进步的必由之路。因此,不同学派的存在与发展不仅不会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相反是维护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真理性,从根本上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内在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主旨是要消灭一切奴役人、压迫人的异己力量,以实现人类的普遍自由与解放。对于马克思的根本精神主旨,人们的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清晰、深化和完善的过程。只有马克思主义不同学派的存在,那么围绕着这一根本主旨,人们就可以从不同的理论视角、问题意识和思想进路切入,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展开多维度、多层面和多方位的探讨与研究。因此,学派的存在与发展不仅不会造成对马克思主义根本精神主旨的否定,相反只会使其得到更加丰富、深入和全面的阐发与彰显。
三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这是它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的一面。同时,马克思主义又兼具学术性的一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并不意味着就要否定或放弃其学术性,对此我们必须要有非常清醒而明确的认识。只有在学术层面上才谈得上不同学派之间的理性争鸣与平等竞争。有人之所以反对马克思主义不同学派的存在,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也需要学术争鸣,主张只能有唯一形态、唯一范式的马克思主义阐释体系,根本原因就在于只看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而忽略了其学术性或学科性。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都把他们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视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而各种“独马”的主张往往都以“正宗”自居,实质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封闭在了某种单一的阐释体系中,拒绝其多样化的发展,这就背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发展性。人们一旦深陷“独马”的观念中,就会形成一种自我封闭和排他的心理和思维定势,把所有与之认定的“正宗”不一样的思想观点都排除在外,这样只会堵塞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创新发展,要允许不同学派、不同理论观点的存在,通过“百家争鸣”的方式去探求真理、发展真理。
发扬严谨治学、深入钻研的优良学风,力戒学术浮躁与浮夸,这是任何学派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和正确方式。学派的形成和建立,不是可以自封或自诩的,只有达到了一定的客观要求和标准,才能得到学界的普遍公认。要成为一个学派需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式,提出了原创性的学术思想理论,拥有一定的代表性人物、学术共同体和学术著作成果等。要达到这些成为学派的标准,没有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是根本不可能的。归根到底,不同学派的形成都是学术研究推进到了一定程度和水平后,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结果,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开展真正而持久的学术研究工作。任何急功近利、浅尝辄止、东拼西凑和粗制滥造,都与真正学派的建立背道而驰。只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执着坚守,才能推进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
(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政治学所所长、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