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新中国75周年与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59次学科论坛在沈阳举行

2024-07-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7月7日,“新中国75周年与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59次学科论坛在沈阳举行。与会学者认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是促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也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现实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工作,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以完备的体系、深刻的学理,让党的创新理论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致辞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在致辞中表示,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重要成果和宝贵经验,加快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东北大学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出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建好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做优一批品牌示范活动,持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辽宁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李显通致辞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辽宁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李显通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关键。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需要把准马克思主义学科定位方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研究阐释,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重点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原创性贡献研究。

辽宁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袁希名致辞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辽宁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袁希名表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是促进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也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的现实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工作,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以完备的体系、深刻的学理,让党的创新理论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宋凌云致辞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宋凌云表示,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政课教学重大问题研究,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和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研究会连续通过工作年会聚焦一个主题,围绕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开展攻关,充分体现了研究会服务全国思政课战线工作的责任担当。要进一步厘清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与马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加快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会长张雷声致辞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会长张雷声表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要把蕴含在党的创新性理论成果中的重要论断、重要判断、重要观点、重要方法,根据科学回答时代课题的要求,提炼概括为具有标识性的范畴、学理性的问题,并上升为系统化的学说、形成体系化的结构。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不仅体现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同时也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理论创新的政党,同时又是一个把创新理论不断体系化的政党,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是在党的理论武装过程中提出来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佘双好认为,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体系化的历史过程,为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提供了新的视角。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建设必须紧紧把握新时代的使命和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落到实处,进一步改革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和思政课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逄锦聚提出,在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改革建设的基础上,要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学科建设和思政课的重要内容,武装学生头脑;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丰富学科建设和思政课教学内容,讲好新时代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处理好学科设置、课程体系相对稳定和党的创新理论适时进学科、进课堂的关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紧密结合,善用“大思政课”开创思政课新局面。

  加强对理论成果的阐释深度和力度

  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表示,研究好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学理化,要注重其科学逻辑、学术逻辑、学科逻辑和教学逻辑,把阐释党的创新理论上升到规律性的高度来认识,从不同的维度来加以阐释。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钟明华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初步构建既是体系化构建的过程,也是学理化逻辑展开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学理化阐释的逻辑,是从学理性解答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鲜明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重大原则、重大关系及其所蕴含的独特的观念,其实质就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学理化阐释。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庞立生认为,理论的体系化和学理化都是理论实现科学性并赋予自身以生命力的重要途径。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需要加强对原理性理论成果的阐释深度和力度,在时代的思想地平线上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性理解,深刻把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原理性内容所蕴含的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从而充分展现出这些原理性内容所蕴含的深刻原理,并进一步上升到哲理层面,拓展原理性内容的阐释力度和深度。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表示,新时代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要求理论创新具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好运用辩证思维、更具有可行性、更加增强理论创新的勇气,理论思维具有更丰厚的维度、更加全面揭示事物联系、更契合实践逻辑、更具有彻底性。庞立生认为,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需要有彻底的理论思维,要具备捕捉、发现、提出理论问题的理论洞察力,分析解释和论证理论逻辑的理论思辨力,总结凝练和升华理论观点的理论概括力,拓展深化和提升理论意义的理论引导力。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树荫表示,理论彻底才能说服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对其进行学理化阐释,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金龙表示,文化主体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性条件。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是现代文明建设的认知基础,有了这种自觉意识才有文化发展的责任担当和自觉行动。文化发展的自觉立场是现代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撑,文化发展的独立创造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文化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文化发展的创造性,通过创造实现文明发展的超越,实现文明发展转型。

  会议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东北大学主办,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学会承办。

 

与会人员合影 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