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

2023-09-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论坛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 张清俐)9月13日,“山东社科论坛2023: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与会学者深入探讨、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山东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杨宗杰,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永兵出席会议并致辞。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马晓琳主持开幕式。

  张永兵表示,本次论坛的召开,将为推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踔厉奋进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注入学术智慧。山东社科论坛是全国社科界学者合作交流的高端平台,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性阐释、学术化思考、互动式探讨和大众化宣传,全面深入把握两者的逻辑关系和互动机理,是新时代广大社科界学者的崇高使命,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共商学术发展,在守正创新中为构建中国共产党使命话语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杨宗杰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并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共产党一直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历经艰辛探索,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此次论坛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意义重大,山东省社科联将进一步加强与山大协同合作,共同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齐鲁贡献。

  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政治立党、思想建党、组织强党、作风兴党、制度治党,以及自我革命锻造强大政党的党建知识体系和价值实现机制。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韶兴认为,这其中所体现的真理性、道义性、价值性及其对世界政党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源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建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守正创新;发展于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成就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马克思主义强大政党的宏阔实践。整体上呈现出世界上最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建设的大格局、大气象。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齐卫平说,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逻辑,以市场为中心,以掠夺为路径,以侵略为手段,以扩张为目的展开,完全是一个自发的、自然的历史过程,既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又没有明确的目标,存在明显的盲目性。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盲目无序、放任自流、自然随意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使现代化具有高度组织性,权威力量的统摄使现代化成为表达国家意志的奋斗目标,成为高度组织化的集体行动。

  中国共产党在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同于一般政党的特殊作用,也对自身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必须通过自我革命把党建设成为科学的现代化政党。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史家亮认为,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的自我调节系统建设,依靠内生动力调节政党内部结构要素,以科学方式引领国家现代化进程,从而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准确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涵义界定,表明它是一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重大概念。在齐卫平看来,“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揭示普遍性,“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揭示特殊性,这是一个整体。突出“更有”很重要,但不能不讲“既有”,中国式现代化打造自身的特色与体现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不构成矛盾,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背后体现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和行动准则体现着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史家亮认为,我们不能因为各国现代化的共性就据此认为全世界现代化只能有一种模式,只能走一种道路。我们更不能因为中国现代化的个性就据此排斥甚至否认现代化的共性,降低现代化的要求,忽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识和标准,否认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甚至割裂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联系。从而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充分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推动自身进步与发展,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付科认为,这段表述充分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既离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也离不开世界现代化的整体推进、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另一方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也离不开中国具体的实际、离不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所面对的客观历史条件。

  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山东省社科联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包心鉴认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重大意义和特殊功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实现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坚持以制度为保障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释放制度现代化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治理效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扎实推进,必将有力拓展和保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现代化的本质是现代文明的创造和积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金龙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过程既是文明传承和创造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的过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一种文明新形态、新范式。同时也为国家、民族、政党的建构奠定文明的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有很大阐释空间,需要在学术上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原副校长孙占元认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关于“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等一系列新论述,使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鲜明“中国特色”的丰厚历史底蕴,着力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着力从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借鉴吸收有益的营养,为人类发展提供全新的文明形态。

  论坛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山东大学承办,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省社会科学发展交流中心协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