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23-07-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明海英 通讯员 沈钰晶 鲜文涛)7月2日,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教指委2023年年会暨“学思想、悟原理”学术研讨会在湖北大学召开。开幕式由湖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世敏主持。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湖北大学党委书记谢红星代表学校向大会表示祝贺,向参会的领导及专家学者表示欢迎。谢红星介绍了湖北大学基本情况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取得的成果。他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也是我们新时代每一位马克思研究者的时代命题和责任担当。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喻立平表示,思政课建设不仅关系到育人育才,更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回答时代问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新境界,为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湖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重镇,广大专家学者要不负时代,努力为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作出湖北贡献。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艾四林在致辞中对湖北大学表示感谢,对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快速发展表示肯定。他指出,要编好教材、建好队伍、讲好课堂,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坚持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指导推动课程建设,服务广大教师发展。

  拓展党的理论创新新格局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顾红亮主持会议主旨报告阶段。

  艾四林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讲清党的创新理论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表示,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发展,并不是从部分到整体的发展,更不是从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而是从抽象整体到具体整体的发展。“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寇清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不仅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为什么能在各种思潮的激荡竞争中被中国人民所选择,而且拓展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新格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熊晓琳认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四类,即政治素养类能力、教学认知类能力、教学实施类能力和教学交往类能力,并结合北京市新入职思政课教师培训的经验,阐释了做好培训工作是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抓手。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熊友华主持专家发言阶段。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来斌表示,文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生变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根基,也具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作用。从义利观念、奋斗精神、创新传统、文化创意层面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独特优势。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表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讲好道理,讲清楚道理背后的学理、所蕴含的哲理。她阐释说,讲道理,就是要阐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关键要揭示出它的内在本质,它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学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理形态和学理分析框架,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深层缘由和内在根据;哲理是学理的进一步升华,学理体现出来的哲学智慧,是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精髓要义,理论思维。因而,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道理学理哲理,要强化经典意识、时代意识和历史意识,拓展知识视野,提升主体素质,活用教学方法。

  顾红亮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两者的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基。第一,挖掘传统文化的话语体系的现代意义,为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提供标识性话语,打开理论创新的广阔空间。第二,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的现代意蕴,为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提供坚实的价值观念,打开文化创新的宽广空间。第三,挖掘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的现代意味,为面向未来的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思想方法,打开实践创新的宏阔空间。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娜表示,文化记忆就是一个群体将其统一和特殊性的意识,以文字、概念、符号等媒介为支撑建立知识,并从中使群体获得形成性和规范性,这使得群体能够再现其身份。她提出,思政教育要进入到生活世界。

  新疆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闫国疆表示,要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导教育教学和意识形态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也需加强事关信仰教育、边疆治理和国家安全的研究,以透彻的理论、有情有义的教育、有滋有味的话语,引导青少年学生和各族群众远离迷信,科学信仰,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领导权和管理权,为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摆脱宗法神权羁绊进而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的人的现代化助力。

  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化军表示,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与实践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三次飞跃,并在飞跃中实现了本土化,从整体性上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凸显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整体性、逻辑整体性、事实整体性和价值整体性,是对“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充分展示,整体性的飞跃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持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解释力、感召力和信仰力。

  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教指委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专家代表100余人汇聚一堂,共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共研课程教学建设、共议实践改革创新。会议由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湖北大学主办、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