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3-02-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为进一步深化对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的科学理解,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与经验,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基地主办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研讨会,助推党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入研究。

 

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以大历史观为基本视野,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为依托,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汲取历史智慧滋养,增强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为深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定位和理论秉性提供方法论指引。

  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探索现代化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奠定了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即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扫清了政治障碍,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明晰了现代化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并将单一的工业化的标准扩充至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第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在把握基本国情、时代主题和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从“整体性”而非“领域性”建设,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突破式发展,以开放姿态借鉴吸收世界发达国家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从顶层设计高度深化拓展了对现代化的认识,以建设与建成、国家与强国为例论证了现代化的过程与目标、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将在开放的世界体系和历史体系中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涉到一个核心概念——“现代化”,基于中西学术史来梳理并界定中国的“现代化”概念,回答“什么时候开启现代化”的问题是紧迫且必要的。

  对于“什么时候开启现代化”的问题,现存三种观点:第一,将文艺复兴视为现代化的开端;第二,伴随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产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而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即现代化的开启;第三,现代化指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人类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资本在世界范围掠夺。据有关考察发现,“现代化”概念在中国最早出现于1922年的《东方杂志》上。马克思没有“现代化”的概念,但有“现代工业”、“现代资本主义”、“现代资产阶级”等概念。所以关于“现代化”的讨论自18世纪就已经开始,到20世纪已经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韦伯、孔德、斯宾塞对“现代化”的讨论,包括后来形成了文化学派、过程学派、行为学派等等,这是西方世界对于“现代化”的认识图谱,基本都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

  中国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热潮:第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申报》专门设置了讨论“现代化”的专栏;第二个是改革开放初期,实现“四个现代化”,向着现代化的目标前进;第三个是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现代化”讨论热潮。现代化的定义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阐释:第一,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即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自然各层面有序和谐的持续性发展;第二,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现代化内涵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深刻,现代化标准不断丰富和提升,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用新的坐标去评判不断变化的现代化概念,尤其要站在百年历史当中去研判和分析;第三,现代化是一个多元概念,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民族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历史契机,面临不同的内外部因素。中国打破了只有走西方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固定思路,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第四,现代化是可以量化的概念,要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相对的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来区别现代化国家和非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强国的差异,使得现代化有标准且可量化,这是下一步要深入研究的;第五,现代化最为根本的是人的现代化。

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的被动与主动

  主要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出发,从近代不同阶段的现代化实践以及中国共产党推进现代化两个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被动与主动进行阐释,并对两者所存区别进行探讨。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中国旧式现代化已经开启。近代以来中国国门被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仁人志士开始探讨现代化问题,但中国旧式现代化是一种被动的现代化。从性质上来看,近代中国所探讨的现代化呈现被动性,缺少理论指导、制度指引与文化支撑;显示依附性,不能独立进行现代化探索,依附于西方列强,自主性较弱;阶级性明显,现代化探索的领导力量彰显阶级性,代表一定集团利益,脱离人民群众;具有片面性,现代化发展内容单一,缺少战略性与系统性;体现盲目性,对于现代化的思考没有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脱离本民族发展特点,过程与结果存在盲目性;存在僵化性,照搬照抄西方现代化发展经验,未结合本国实际对其进行转化;具备封闭性,不能看清西方文明实质,以自我文明为中心。与之不同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从被动转为主动。从概念来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专属,具有独特的自主知识产权。这主要表现为:领导力量由落后转变为先进,发展制度由依附性转向主动性,依靠力量从少数人转变为人民群众,内容由旧时的片面性转向“五位一体”的系统性,理论创新上由盲目性转向独创性,发展方式由僵化性转向探索性,对外交流上由封闭性转为开放性。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现代化进程中相继取得了党的领导是保证、依靠人民是根本、敢于斗争是保障、自我革命是动力、统一战线是支撑等先进经验,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目标达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探索的重要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到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是个综合性的概念,蕴含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道路、制度等丰富内涵。

  在这个探索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由农业国向工业国、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化的问题;二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四个重要的方面,即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并反复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二是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包括发展定位、发展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和发展保障等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贡献包括提出了“三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等等。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重点体现在“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包括强调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划分为孕育萌芽、雏形构建、时代转折、阶段跨越四个时期,与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

  孕育萌芽时期:从1921年中共一大提出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了党的历史使命、1927年中共五大达成了全国动员令、1928年中共六大的政治决议提到开辟中国革命将来的发展前途、1945年中共七大把政治任务确立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制度而奋斗,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现代化的概念;雏形构建时期: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975年四届人大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再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并作出“两步走”战略安排;时代转折时期: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务虚会上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现代化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也从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民主法治、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延伸;阶段跨越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第一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再次进行了丰富发展。

社会革命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社会革命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当前的热议话题,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于:只有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才能够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的整套体系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断推进社会革命的结果。因此,有必要从纵、横两个方面对这一关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纵向比较可以明确,中国共产党同近代以来中国其他政治派别的区别之处在于,能够充分唤醒人民群众并使其成为主力军不断推进革命,并最终实现新中国这一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现代化的推进。通过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只有持续深入推进真正的社会革命,推动自下而上全社会层面的彻底变革,才能真正推进现代化新路,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难题。

  社会革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可以划分为“四期三阶”。中国不断推进社会革命就是不断探索现代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启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奠定中国式现代化坚实基础和框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体制保障和物质条件;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三个阶段指的是:从旧到新,即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旧的革命道路到新的革命道路,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低到高,即社会属性从低到高的革命性进阶;从弱到强,即从积贫积弱到站起来、富起来,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要素分析可以概括为“五论五维”。“五论”指的是在上述“四期三阶”中必须要回答的五个问题,即每个阶段革命的对象、动力、道路、阶段和任务。而这一系列问题的前置要素在于领导权,从这一基础出发才能够进一步理解如何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五维”是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这五个方面对社会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总之,关于社会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话题,可以继续深入展开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系与张力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历史重任,矢志不渝、开拓创新,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模式,具有鲜明的国别特征,为人类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为人类更好生活的开辟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普遍规律与特殊国情的内在统一、植根于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的内在统一、根植于战略安排与阶段规划的内在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张力体现在宣告“西方中心论”的破产、防范和跨越了发展中的各种陷阱、提供中国方案的参考。中国式现代化破土于广袤的中国大地,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具有与以往现代化所根本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实事求是、反对理论预设;倡导多元发展、反对以西为尊;倡导共同价值、反对“普世价值”,彰显党和人民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开拓勇气和创新志气,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更为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支撑。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方向。

  其次,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优势。第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具体实际深入结合,具备深刻的理论优势;第二,中国共产党一心为公,反对立党为私,独创的民主集中制能够解决现代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具备明显的政治优势;第三,中国共产党引导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反对两极分化,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具备宝贵的价值优势;第四,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9600多万名党员能够发挥示范力量将14亿多人民带动起来,具备显著的组织优势。

  最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比较优势的显著要求,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要求,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中主体力量的现代化

  作为领导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和作为创造主体的中国人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实际上就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领导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依靠主体和创造主体。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领导主体和创造主体是相统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过程和结果不断赋予中国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代性。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党内治理、党的执政和党的领导,通过党的自我革命来不断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执政党的现代化具有三个方面的引领作用:首先,通过党的自我革命来引领社会革命;其次,通过党的建设,为国家政权建设、政权组织建设和社会组织建设提供政治引领和政治标杆;最后,执政党的现代化也给参政党的现代化提供有效引导。

  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为政治主体的现代化提供了宏观的政治生态和外部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其艰巨性、复杂性和高难度给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出了新的考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宽覆盖面、大收益面和高共建共享度又为主体力量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机会和条件。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拓展新道路、孕育新理念、健全新制度、升华新文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系统地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客观上也促使领导主体和创造主体更加自信自立,历史主动精神、创新创造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得到持续彰显。

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主要从伟大社会革命是无产阶级政党使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内在逻辑以及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基本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伟大社会革命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如何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社会革命、如何学习和借鉴资产阶级理论推动社会革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跨越“卡夫丁峡谷”、超越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同时,这也再一次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党在自我革命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两条道路:其一,以人民民主、人民监督为主的外在约束;其二,以全面从严治党、自我革命为主的内在约束。坚持实事求是、内外结合、长期存在的原则,是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必由之路。因此,新时代应砥砺前行、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体系,以之更好地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党领导逻辑

  从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的理解入手,从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分析、构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领导力建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互动格局三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独特优势,体现在科学合理的战略优势、统一战线和新型政党制度形塑的合力型政治发展模式、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利益代表的超越性、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不同社会群体多元利益诉求的有机整合和协调均衡等方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发展奇迹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新征程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最重要的实践路径。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全面领导,有利于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政治方向和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多元合力,是有效化解中国式现代化重大风险、巩固党长期有效执政的政治和社会基础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力建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互动,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持续增强党的创新创造活力;党要有效驾驭现代化的变革浪潮,严格遵循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力建设,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和道义性;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升华政党领导力建设的信仰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值得思考和探讨。一是人口规模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体现为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将消除绝对贫困、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二是高质量主题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性和协调性,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战略;三是国家性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路径,在领导力量、制度安排、价值取向上,必须通过社会主义的路径来实现现代化;四是时代进步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共赢属性,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将和平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亮底色和不变追求,致力于走出一条中国复兴与世界进步并行不悖的大国崛起新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意味着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必须具有自身的特点;也意味着我国的现代化具有重大世界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有助于破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什么需要全人类共同价值、什么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如何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从支撑要素来看,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凝聚了各国人民共识的价值支撑,是人类理性理想追求的应有之义。就基本意涵而言,和平和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条件,公平和正义是其必要保证,民主和自由是其最终目标。全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着不同文明对美好生活共同的向往和追求,为我们当今世界评判是非、善恶、正邪树立了价值标杆。以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两个大局所作出的回应,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尽责、为人类担当的情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理论层面,在中西方文明的交往中丰富和发展全人类共同价值,汲取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养分,进一步丰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内涵,彰显出共同价值对于世界多样性文明的价值意蕴;实践层面,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丰富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是抽象的、空泛的价值想象,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探索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道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社会形态理论的思想逻辑关联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探究文明形态、社会形态与中国式现代化三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一,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人类解放问题的科学回答。一方面,它以现实的、社会的人为出发点,以“实质平等”作为解放追求的目标;另一方面,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想追求,立足于现实的人,是依靠人民群众来寻求人类解放的生动实践。第二,致力于在人类解放基础上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相比于西方文明的“资本逻辑”,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产物,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融过程中,凸显了人的精神领域、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价值,注重物质层面和个体生命体验的结合,体现了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第三,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因此人类解放在生态语境中表现为实现人的发展与自然规律的协调性,体现为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第四,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民族国家和不同文明类型的限制,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为处世之道,以惠民利民、安民富民为价值导向,以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为精神气质,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生存理念,从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