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革命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系列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篇

人工智能时代的认识论审思

2025-04-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我们可以将DeepSeek等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称之为智能时代下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交流的认识论基础,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不断地转化和转译人类和智能物之间的语言,并在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基础上实现了策略规划和行为选择。可以说,DeepSeek的哲学本质在于,它是广泛的物体间性的赫尔墨斯,是智能时代的认识论根基。阅读原文

  DeepSeek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主导大模型训练与开发的大数据、强算力、高耗能标准,不仅在技术上引发人工智能软、硬件开发与应用的震荡,而且以其技术逻辑创新直指技术拥有者的权力、技术应用者的权利和技术争夺开创者的利益等重要政治问题。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正视人工智能不同技术范式所带来的技术效应、社会效应和政治效应,既是葆有技术创新性、推进技术应用普惠性,形成技术发展良好生态的重要之事,又是直面技术定义时代改变权利逻辑,技术推进社会发展产生政治问题,技术改变生存逻辑形成全新政治生态的前提性问题。阅读原文

  人工智能特别是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基底技术是大数据模型、算法、算力,它改变了过去人类生产物质资料的方式,“以言行事”生产方式、智能生产力、智能生产工具和智能文明将给人类带来划时代的大变革。我们在看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要看到技术革命发展中出现的科技伦理和科技规范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解决为了谁发展、凭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回归是最根本的答案。阅读原文

  在智能技术的浪潮之下,劳动的概念正经历着深刻的重构。长期以来,劳动被视为人类主体性的实践性展开,其本质不仅关涉物质世界的生产与改造,更承载着人们对自身存在的确证与超越。然而,数据劳动的兴起模糊了劳动的传统定义,劳动过程深嵌于数字技术的运作之中,劳动的发生场域、运作逻辑及价值归属进入新的结构性秩序。阅读原文

  人工智能引发的认知革命与生产革命,在重构人类文明底层逻辑的同时,暴露出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深刻断裂。从生成式AI对创造性劳动的算法解构,到智能平台对情感交互的数据殖民,马克思在手稿中揭示的“机器与资本逻辑共谋”规律,正以数字化形态演绎出技术拜物教的新变种。这一变种的实质是西方资本主义通过算法权力将人的主体性降维为“参数优化对象”,使“死劳动支配活劳动”异化机制升级为“代码捕获意识”的认知剥削。破解这一困境亟须回归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本源——在“技术批判”与“文明建构”的辩证统一中探索智能时代的人类解放路径。阅读原文

  作为认知自省的核心能力,元认知不仅有助于理解人类认知活动的复杂性与局限性,还为构建具有更好泛化能力的学习框架和具备自我反省与适应能力的智能体提供了理论基础。事实上,开发具有元认知的人工智能框架常被视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条件。从人工智能哲学的角度,元认知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我认知的哲学内涵,并为设计更灵活、更具解释力的机器学习与决策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旨在从哲学基础、当代理论与算法实践等维度,探讨元认知在人工智能哲学中的理论意义,并阐述其对哲学与人工智能的双向推动作用。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