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要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民生属性

2024-05-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教育是民生工程,决定了思政课教育教学具有民生属性。把握好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民生属性对更好认识思政课建设是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具有重要意义。

民生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

  唯物史观认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明确了“吃喝住穿”等物质生活需要作为现实的人的现实的前提,将民生取向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的需要也不断提升并重构着基本需要的内涵,强调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统一,体现了民生取向的辩证思维。

立德树人是民意和民心的统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立德树人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这个问题,从党和国家战略高度而言,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从家庭而言,关乎家庭的希冀。从个体而言,关乎自我完善与发展。

  一方面,立德树人具有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只有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让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才能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社会主义教育是为了人民的教育。思政课讲清楚这个道理,而且理直气壮地讲清楚,必然得民心。

  另一方面,立德树人具有民生属性。教育是民生工程。思政课教育教学也是民生工程的组成部分。这是顺理成章的。认识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立德树人的个体价值、家庭价值、社会价值。从个体视角而言,思想政治素质是成长成才的核心素质。通常,人的素质被划分为德智体美劳等要素。其中,德居于首位。这里所说的德,是广义上的,包括大德、公德、私德。涉及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方面。对于个体而言,这些素质的形成过程也是个体社会化、个体融入社会的过程。德是个体处理社会关系,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矛盾的基本遵循。如果思想政治素质出了问题,其他素质再强,对社会都是无益的。所谓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描述的就是德才关系。从家庭而言,立德树人关乎家庭幸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美德影响到家庭成员的幸福指数。同时,子女教育是影响家庭状态的重要因素。换言之,没有哪个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学坏。对于社会而言,社会公德是建立良性社会公共秩序的保障。一个良性有序、理性平和的社会氛围,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安全稳定、心情舒畅的基础。反之,一旦出现反社会行为,哪怕只是极少数人,其破坏力都是无法想象的。

  通过思政课教育教学获得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既是民心工程,也是民生工程。

思政课教师要做为生民立命的好老师

  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人民对教育和教师的重视,同重视子女成长成才是一致的。“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从“四有”好老师,到做到“六个要”,再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教师的使命和思政课教师的担当,既为国,也为民。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人的人格特征。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庭幸福哪有国家安定。家国同构的社会发展机制又强化了家国情怀。在新时代,家国情怀就是做到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做到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梦想的正能量。

  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之爱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的成长。心中有学生是把学生当作人看待,主要针对的是将学生当作物看待的教育价值观。马克思用异化劳动这个范畴,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在劳动力成为商品后,人的劳动不属于人本身,而在资本逻辑驱动下成为异己的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劳动力,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而不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为了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服务于学生的精神成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心中有学生的成长是教育之爱的本质。成长观属于教育发展观范畴。尊重学生的成长,就要欣赏学生的进步,包容学生的失误,纠正成长中的错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总之,思政课不仅具有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更具有民生属性。高质量的思政课不仅通情达理,而且启智润心。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不仅传道明理,而且立德树人。学生的成长成才、父母的望子成龙、党和国家的后继有人根本大计相互支撑,统一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上。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发展阶段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研究”(21JDSZKZ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