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讲理】显隐交互的叙事: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

2025-10-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高尚道德情操、扎实理论功底、卓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法治人才,这不仅是法治范畴的命题,更承载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并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对于把握好新时代思政课的教学规律,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方法论意义上的引领价值。

  讲故事,本质上就是一种以叙事为承载的教育方式,基于此,我们应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话语叙事及传播为实践进路,以话语叙事范式为切入点,施以显性叙事与隐性叙事的交互展开。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主要概念、重大命题、核心观点、基本理论等各个思想逻辑单元是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一个严谨开放、具有深刻理论逻辑力量的法治理论系统。其以话语群的形式,围绕逻辑主线而聚拢并搭建起法治理论的话语框架,呈现出逻辑严整的体系化样态,引领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法治叙事的展开提供了崭新的学理支撑和丰富的话语依托。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就是要将其基本原理、核心要义在教学场景的话语叙事中予以准确、系统表达。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的价值目标在于法治素养的培育及提升,从思政教育教学全过程考察,法治话语元素的有机融入必须关注话语叙事的范式问题,唯有将显性叙事与隐性叙事相结合,构建二者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话语体系为叙事蓝本,兼顾法治叙事进程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不断探索有助于新时代法治素养培育的叙事风格,方能强化法治话语的穿透性与阐释性,进而提升法治思想的融通深度与叙事效度,以期强化理论感染力。只重视显性教育,忽视隐性教育,难以达到思政教育完整性的效果;只关注隐性教育,弱化显性教育,则易使教育活动缺失方向引领与价值定位。思政教育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就要谋求形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补充、同向而行的教学样态,在话语叙事范式上,即追求显性叙事与隐性叙事的协同表达与内在统一。

  就显性叙事而言,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更多体现在,将各门课程及相关章节中已明晰化呈现的法治思想内容或话题,依据既有的规范性教学课时、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明确的教学计划来进行讲授,例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应围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章节内容展开较为系统的显性话语阐释,特别是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处于核心要义地位的“十一个坚持”,在厘清学情现状和认知基础上做到全面性解读,同时注重相关章节的话语切入,比如法德结合的治理观等。此外,还需结合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分门别类恰当嵌套于其他几门课程教学话语中,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人民民主理论等话语元素,可以成为显性话语嵌入的内容素材。再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关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体现的系统观等内容,均可嵌入相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话语元素,增强话语融入的饱满度与丰富性。显性叙事必须开宗明义、旗帜鲜明,绝对不可留存话语模糊空间。对于原则性强、延展性不大的法治话语也尽可能以显性叙事方式呈现,这有助于大学生在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夯实根基。

  相较于显性叙事的规整与明确性,隐性叙事则更为灵活内隐,或解读思政元素背后隐含的法治意蕴,或随思政话题植入法治话语,或通过动态、具象的叙事展开,其主要在两个维度的教学指向有所呈现:其一,思政课诸门课程教学话语体系中相当比例的思政话语元素都隐含法治话语主题,此类思政话语元素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细致剖析,将隐喻性的法治话语加以阐发。例如,大学生权利义务观的准确认知与形成本是法治范畴的话题,亦可在德法课“人生观”内容中“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话题里进行再诠释,这为大学生正确权利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解视角;再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章中关于诚信话题,以往更多属道德范畴,如今已扩展到法的调控视域中,据此在讲授诚信话题时就可以将暗含的法治话语加以品读;其二,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将隐性叙事的内容渗透、融汇到各类活动中,避免脱离实际的书斋空谈,强化法治动态化意蕴的彰显。要明确党政群团、教学科研、教职员工共同参与学生隐性教育的职责,将法治元素融入进德育、智育以及社会实践教育诸环节中,使大学生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学习、生活实践中,自主学习、互动反馈,充分发挥隐性叙事的涵化效应,在其自身生活学习的全场景中去体悟并汲取法治思想的精神滋养。

  需要强调的是,思政课教学环节中的法治叙事,绝非以叙事弱化说理,而是要秉持话语叙事的严谨性表达,力戒对思想意旨的曲解误读,杜绝话语表达中的变调走样,以此为准则实践政治话语向教学话语的叙事转化命题。显隐结合的叙事范式就是谋求将历史和现实贯通起来,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以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叙事技巧来深度挖掘那些最适合嵌入道理、最能够说明道理的法治话语素材,以其作为学理论证的辅助和支撑,引导学生在故事与案例中科学辩证看待法治的“实然”与“应然”,深刻领会“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和“知其所以必然”,在认识的进阶中领悟法治价值真谛,真正将思政课话语叙事的法治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徐飞越】